课堂观察中的合作问题和解决策略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开展课堂观察,虽然观察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但是忽略合作问题、伦理问题,也可能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或者无法持续推进。认识不同层面的合作,遵守基本的伦理要求,对保障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实效性有积极的影响。我们在开展“适于中学普及应用的课堂观察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中,总结了如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研究中的合作问题
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合作的活动,是把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和教师两人互助组或团队的协作性探究联系起来的活动,包括观察者与授课者之间的合作、观察者之间的合作。
1.观察者与授课者之间的合作
观察者与授课者之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课前会议中观察点的讨论,课堂现场观察,课后会议围绕共同目标建设性地讨论,以及行为跟进中的进一步探讨与交流。在合作过程中,尽管课堂观察技术为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双方专业成长的需求、开放的态度、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以及所获得的对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认识,仍然是课堂观察价值表现的关键要素。如果被观察者感受到的只是压力而没有体验到提高,观察者只是“为了观察而观察”,那么,课堂观察就毫无价值可言。观察者和授课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应该是双赢的合作。
2.观察者之间的合作
在校本教研层面,课堂观察技术擅长研究细节、诊断问题、发现亮点,在对课堂的整体认识上,需要不同观察者协同配合,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课堂客观事实。即使是同一观察点的观察,有时也需要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印证,提升观察的客观性和真实程度。观察者之间的合作是贯穿于活动全程的,类似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观察者之间的合作也需要积极互赖,包括目标依赖、收获互赖、角色互赖、信息互赖等;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共同促进参与活动;个人责任,即每位观察者都要承担具体的任务及其相应的责任;为了协调各种努力以达成共同的目标,观察者应彼此认可、信任、接纳和相互支持,进行准确的交流,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小组自我反省和评价,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学科教学专家参与的课堂观察活动,与校本教研不同之处主要是,他们所拥有的娴熟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及对课堂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超越课堂观察量表的限制。因此,学科教学专家的加入,将赋予观察信息更多学科的特色和针对性,提升信息解读的水平和深度,学科教学专家描述式的点评,与使用观察表获得的信息相辅相成,提升课堂观察活动的水平。
教育科研专家与学科教学专家不同,他们所特有的用理论审视实践的思考方法,是大多数一线教师所不具备的。教育科研专家在研究方法、观察技术要领、信息分析和策略提炼方面,能给予教师积极的指导,帮助教师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策略,缩短行动与理念的距离。
3.观察者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一些关于教学效果的小测试、课堂学习体会的调查等,都需要在课后及时进行,这时观察者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测试或调查的目的并真诚地参与,这需要观察者在设计题目、设计沟通语言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特别是在布置的时候要有平和的态度,把学生当成合作伙伴,而非居高临下,强制参与,要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
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课堂观察避免不了主观性的介入,研究什么问题、选择什么对象、使用什么方法等都是研究者主动决定的,包括研究后期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材料的解释,都不可能脱离研究者教育理论素养、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课堂观察是一种现场研究活动,并且以人为研究对象,这一方法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对被观察者及其课堂情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干预。特别是由专门研究者进行的课堂观察研究,其伦理问题更为明显,这就需要研究者遵循基本的伦理要求,即规范从事教育研究时必须具备的涵养以及必须遵守的人际规定。
1.研究对象的选择
课堂研究对象的选择,不能过于强调研究者的喜好,如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教师、班级来进行有风险性的研究,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班级来进行可能带来好处的研究。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也不能根据对授课者的喜好,在反馈时有所偏颇,偏重好的一面或不足的一面,必须实事求是。
2.研究者的知情与自愿
全体研究参与者应在理解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研究收益和风险等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研究。参与者有权拒绝参与研究或在半途退出,参与者有权要求从研究中获得学术或实务的回报。
在研究过程中,个人信息应受到保密,调查、访谈、观察等信息,在未得到受访者、被观察者同意前,只能用于研究分析,不能泄漏,最好采用匿名方式,可使用代号、团体分析等方式呈现。
有时,为了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例如本课题所研究的“普适性”问题,研究需要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且能坚持参与研究,如果强制其参加,就违背了自愿的伦理原则。本课题是先采用教师自愿应征,然后按学科、学段、学校类型等条件从应征者中选择的方式,来协调尊重研究对象意愿与体现样本代表性之间的矛盾。
另外,被观察的教师可能产生迎合观察项目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可能导致课堂失真而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对于这种知情权和研究客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需要更深入地沟通,使被观察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目的和意义,以研究主人翁的心态参与研究。
3.研究者的平等、民主参与和共享
行动研究应当是教师个体或志愿者组合的自主决定与自觉行为,而不是盲从于某些权威。课堂观察是一种需要协同合作的行动研究,教师在研究中要避免陷入纯粹的被研究、被操控的境地,研究者要确保清楚了解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同时要保持态度与话语的平等,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合作研究,相互之间应该保持尊重、团结和互助的道德关系,才能深入分享信息、思想和信念,更有效地开展研究,不会感到过分焦虑,相互戒备。
研究必须尽量增加可能的好处,减少潜在的害处,这是功利伦理对研究的限定。教育研究应致力于使最大多数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课堂观察研究不能为观察而观察,观察者在研究中应当抱着谦虚、学习的研究态度,尽可能全面
地与被观察者讨论观察结果。也就是说,课堂观察的过程与结果,除可满足观察者的需求外,也要对被观察者有所贡献,即对改进被观察者的课堂有效性有好处。
4.尊重课堂现场
课堂观察者要尊重研究中的课堂现场,包括事先征得同意、尊重课堂的自然情境、把对课堂现场的干扰降至最低等。例如,观察者通常要通过公开协商的途径进入研究现场,并尽快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和理解;观察者不应在课堂上和学生交谈、指导学生学习或实验等;观察者最好提前5分钟进入课堂,和学生平等交流,减弱学生的好奇和紧张情绪;观察者和授课教师事先商量如何把观察者简要介绍给学生等。
5.以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为道德基准
教师行动研究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为道德基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不容许研究者为研究而研究,这要求教师的行动研究应当制定并遵守相应的专业伦理,不能因为研究者的需要,严格控制变量或进行重复实验,刻意地干预课堂自然情境。
6.研究报告要体现诚实、坦然的科学精神
课堂观察的研究报告应该客观、正确地反映研究的结果,这就需要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针对所收集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客观诠释其意义,不能刻意选择或舍去一些信息,资料务必正确无误。同时要坦诚阐述不足之处,体现诚实、坦然的科学精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