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各类高级人才层出不穷的时代。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数量在逐年增长,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15.6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51.72万人,涨幅高达231.53%。一方面,研究生的扩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也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等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的环节带来了一些挑战。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9.9%的研究生认为在他们的科研活动中存在着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46%的研究生承认在平时的论文写作中存在抄袭,46.5%的学生认为一稿多投的现象较普遍。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直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媒体上屡见不鲜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教育部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绝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也出台了有关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制度、规范或条例,这充分说明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当前,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问题仍然具有迫切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失范原因分析
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概括起来有如下七个方面:(1)抄袭、剽窃他人文章或研究成果;(2)科学研究弄虚作假,伪造或修改实验数据;(3)一稿多投,只讲数量,不讲质量;(4)金钱人情交易,“枪手”操刀代笔;(5)隐匿自己的学术论点的渊源,有意漏引他人的成果;(6)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学分或通过论文答辩;(7)论文署名中的“搭便车”现象等。对于这些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一些专家学者也做了相关的原因分析,如社会风气的不纯正、科学教育的缺失、人文关怀意识的淡薄等,这些成果的发表为研究学术道德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在,笔者尝试从“理性人”的视觉来分析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以自己的最小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基于这一分析框架,笔者根据“理性人”的特征,来重新审视当前社会环境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偏好学术成果背后的最大化利益
当前校内、校外的研究生各类评奖评优,主要以量化的学术成果为据,学术道德情况的考核无形中被弱化了,迫于毕业和就业压力下的研究生“急功近利”,易造成学术失范。如若达不到量化的目标指标,研究生就无法实现荣誉、奖励等“利益”的丰收,进而会影响到就业过程中良好工作机会的获取。而真正潜心学术、力求学术创新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关乎到研究生学业事业、成长成才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因此,研究生在学术道德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偏好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行为。
(二)学术惩戒执行力不足、监督不到位,研究生面临的风险成本较小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关的监督机制还无法适应现阶段学术规范的整体需要,虽然目前已公开各类学术成果,学术道德问题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后续问题较难处理。据调查,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一方面要联系原作者,还要举证,如若遇到被调查者的导师及其家庭背景复杂,则调查过程会面临很多干扰。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滋生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问题提供了温床,也造成学术不公从而恶化学术规范秩序。与此同时,学术惩戒是一种有效手段,它可将研究生带出“道德风险和惰性思维”的怪圈,也是维护制度秩序的最小成本。从现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激励机制来看,主要采取的是比较单一的正面激励法,效果显得有些差强人意。学校对于反面情况的处理方式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免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让学术道德不良行为拥有了可乘之机。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可行路径
根据上述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从“理性人”角度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笔者现尝试提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四条可行路径。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健全学术评价、奖惩、监督制度
1.科学的学术考核评价观学术研究能力的评价对研究生有一种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也影响着学术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道德标准。目前,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刊物级别来评价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反应出研究生真实的学术研究能力。所以,在考核和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时,首先要确立“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指导思想,同时综合考虑学术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一方面,继续完善已有的奖励机制,突出强化学术质量指标;另一方面,合理加强惩戒机制建设,加大研究生面临的风险成本,才能真正遏制研究生在信息不对称下发生道德风险的动机。例如,发现有某些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应及时清查该成果所带给当事人的荣誉及利益,并对其毕业后追溯惩戒,达到强有力的教育效果。
3.健全的监管制度有效的监控必须有健全的工作体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上述制度的决策、实施和结果进行监管,并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如可建立“研究生学术奖惩制度监管专家组”,聘请有名望的老教授、校外教授和研究生院(部)的相关管理人员,开展定期检查;还可以实行督导员制,若制度决策、实施存在问题,立即予以指正,为考核、奖惩制度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进行监督,保证考核、奖惩制度的顺利执行,必须对包括工作流程、方式等监督工作任务进行明确规定,使监控人员有章可循,实行有效的监督。
(二)以思想建设为魂,开设行之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研究生明确学术诚信的必要性、学术规范要求的基本途径。通过课程教学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了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这样的课程,但是也仅局限于科学规律和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等的讲解与传授,其内容并未深入到学术诚信的领域,没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换言之,即目前已开设的学术诚信课程教学是失效的。
行之有效的学术道德课程有助于促成研究生遵守学术诚信要求,将学术道德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学术信念,促进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考虑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课程,直接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这可以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学术界倡导、允许,是符合学术研究、学术评审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为学界禁止,是违反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奖励基本要求的越轨行为的。一般来说,可以开设学术诚信、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方法、著作权法等课程,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学术要求。
(三)以文化濡染为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里的每一位师生,不仅被校园文化所影响,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传承者。校园文化不仅促使研究生刻苦学习、加强自身学术文化修养,还能影响其道德水平、思想情感,改造在校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术道德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强化学术责任意识、弘扬学术诚信为主题,并开展相关的学术道德传播活动,可通过学校研究生宣传网站、学术讲座、研究生自办刊物、辩论赛等平台和载体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周”活动,就研究生学术道德相关话题进行深层思考,积极引导广大研究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研究生树立以“学术诚信为荣,学术失信为辱”的学术荣辱观。
(四)以良师身教为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正逐步发展、完善,这种模式明确了导师的责任与权利,让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科研、道德修养、生活等全面负责,使得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和全面提高。
研究生培养是从学习到创造的一个过度阶段,从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写作、科研实验、开题、论文写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悉心指导。导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方向、方法时,还要为他们创造做学术、做学问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倾注大量心血做道德教育工作,让研究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事业心、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克服浮躁,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在研究生的课余生活和活动中,导师要做研究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与学生交流建立朋友关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早解决,使研究生乐于与导师交流,将治学的道理与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
建立导师教书育人的奖惩机制,给予在研究生道德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导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对导师学术、思想作风全面考核。加大宣传导师学术道德模范典型,适时推广他们成功的教书育人经验,同时力求在学术道德方面取得突出表现的导师同在学术研究做贡献的老师一样,在评称职等方面有所奖励,使学术道德作为导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以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推动研究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改进,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最终实现研究生道德教育与建设状况的有效改善。当前,要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学术传统,恪守学术道德,端正学术风气,潜心钻研学术,积极开拓创新,倡导研究生学术道德新风尚。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http://
[2] 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
[3] 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7)
[4] 李欢.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与高校的社会责任[J].黑河学刊,2010(2)
[5] 林洁,於建明,李学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途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10(9)
[6] 李德才,沈克祥.当代研究生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7] 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