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等。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以下笔者以《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一、适切的目标:有效指导的奠基石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之前,自己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选择相应的指导方法。而在实际课堂中,有的教师因为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大大减低。
【案例一】问题论证阶段教学片段
师 由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多、杂、乱,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以下三步来进行:(1)意义;(2)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法;(3)我们现在的能力。下面我们举个例子,如果问题是“为什么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多”,那么意义和可采用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生1 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了解我们近视的原因;二是我们可以做好预防工作。
生2 可采用调查、采访等方法。
师 好,同学们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对其余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长汇报筛选后的问题,分别说出它的意义和方法。
众所周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即针对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梳理—论证—取舍—转化”。所以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原始问题进行梳理论证。梳理和论证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步进行,关键是要围绕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案例一”中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论证问题的时候,只是举了个例子就让学生对自己小组内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汇报一下结果。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方法指导难免有些抽象,不易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吃力的就是分析与归纳问题。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教师要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中,我们须明确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问题筛选的方法;(2)理解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并初步学会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三方面分析问题;(3)知道主题名称是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组成的;(4)初步学会用“梳理—论证—取舍—转化”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2.能力目标:在思考、讨论和练习中提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对问题进行质疑;能对事物进行价值思考;获得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三方面论证问题。
2.教学难点:课题题目的表述。
二、巧妙的策略:有效指导的金手指
根据《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一)问题展示阶段
在前一课《晒晒我们的问题》中,学生已经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节课要将这些问题转化为主题。
(二)问题分析阶段
该阶段可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问题梳理。在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中,有些可能过于简单,有些可能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条件,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分类,再去除可直接回答的问题,整合相似或相包含的问题。
【案例二】问题分析阶段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个个研究过来,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梳理或者是归类。我们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步法来分一下类。对于“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容易,我们可以先把它删去;而对于“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回答起来就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5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1)课间活动的器材和组织情况怎样?(2)用晚餐排队的时间太长;(3)学生吃中饭浪费比较多;(4)放学时,为什么校门口交通拥挤?(5)桥有哪些种类?在这5个问题中,第5个问题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通过资料查找很容易解决,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它去除;第1个问题属于“怎么做”的问题;其他3个很明显是属于“为什么”的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复杂,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面对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这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三步法”对问题进行初步梳理,去除一些“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较为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其次是问题论证。梳理后留下的问题能否成为可以研究的问题呢?教师要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三方面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经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后,学生可以对问题是否适合研究作出判断,并决定取舍。取舍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放弃不适合研究的问题,而是要对打算放弃的问题作“稍微改动”或“缩小范围”,使之变成适合研究的问题。
(三)问题转化阶段
在适合研究的问题确定好以后,我们还得将问题的名称进行转化,转化为研究主题的名称。因为问题名称的叙述方式是疑问,课题名称的叙述方式是“陈述”。如何将问题名称转化为课题名称呢?先要让学生知道课题名称包含了什么,如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课题名称表述的类型。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原始问题转化为主题。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又要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这当中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教师引导过多,就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拉进自己预设的圈套中。如有位教师在
问题论证的时候,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表格的形式,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论证。
这种以表格形式去引导的方式,显得有些呆板,难免会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方法要科学,构思要巧妙。
三、恰当的课题名称:有效开展的航向标
在问题转化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为研究课题取一个好的“名字”,它对课题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作用是让读者能迅速而准确地领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当能够反映出所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如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和结果等。因此,研究课题的“取名”,即课题名称的表达,就是要以简洁明了、科学准确的语言传达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概括性、指向性和限定性等特点。因此,课题名称首先要醒目得体,能指明研究的方向和焦点,准确地表达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其次要简洁精练,一目了然,使人一眼便能清楚地看到所要研究的东西,即要紧扣研究内容,且简洁明了,避免杂乱冗长、模糊不清。如在教学中,学生开始确定了“中学生午餐浪费现象的调查与分析”这一研究课题,后来发现研究对象范围比较大,难以开展,又将其更名为 “我校同学中餐浪费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把研究对象缩小为“我校同学”。这样一来,研究对象就非常清楚了,而且具有可行性;研究内容也很明确——“中餐浪费现象”,而且学校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所以很有价值;研究方法也比较清楚,即“调查分析法”。
课题名称的确定会影响整个研究的成败。因此,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一定要结合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反复推敲,精心选择,定出恰当的名称。
上一篇:小学后进生转优的策略创新
下一篇:做一个有思想的班主任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