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1 物化和教育的物化
学界对“物化”有着不同的解读。“物化”是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首先采用的一个概念。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深层解读而提出来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劳动的物化和人自身的物化。具体表现为人的数字化、人的可计算性、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等方面。教育的物化主要是指,“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初衷,而采取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来面目,成为了工具和机器。”①传统教育中的物化使学生成为工具性的人。
2 教育物化问题的表现
教育的物化在现实中表现在许多方面。学界的不少专家和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教育的物化主要包括教育自身的物化(比如: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和教育对人的物化(比如:将受教者看作机器)两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教育的物化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教育观念的物化——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师道尊严”,于是有许多教师就会认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应当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可以控制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不断地灌输固定的、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只需要绝对的服从等等。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生不敢质疑或是怀疑,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老师有不同意见时更不敢主动反驳老师的观点。这种教育观念其实就是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育观念物化的表现。
2.2 教育目的的物化——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教育过分地追求功效和利益,将教育作为追逐利益的工具,是教育目的物化的表现。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诚然,人是要不断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然而,教育在许多学校已经直接成为了“工具”和“手段”。在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面前,教师和学生都被“工具化”了,教育本身也被“实用化”了,比如,因为学生的成绩对教师的资格评奖、评职称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便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排名、升学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差生”则会“另眼相看”。可以说,学生就是挣分的“机器”,而教师则是掌握“机器”的人。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下的教育将导致人的工具化,使教育背离其初衷。
2.3 教育内容的物化——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书本知识或前人总结验证的间接知识”,②主要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显性教育获得;隐性知识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技能、方法等,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内隐的隐性教育获得。国内许多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的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育内容物化的主要表现。
2.4 教育方式的物化——“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内,不少学校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采取“接受式”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满堂灌”、“填鸭式”的形式。多媒体技术[ 第一论文网]本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不仅使得课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减轻了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但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只是忙于笔记记录,没有时间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反而成为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桎梏”,使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鲜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这种物化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思想僵化、“唯书”、“唯上”。
3 教育摆脱物化的基本对策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个理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③这可以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经典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过不少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包括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包括需求的满足等。
在现代社会,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者需要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过分依赖于灌输和说教,把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的学生看作是工具,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育者,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克服“物化式”的教育方式。
3.2 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师隐喻,如“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众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教师隐喻或教育理念。比如,对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学者指出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工业的模式,“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教育者要辩证看待这些传统的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不能“固守”,更不能将其作为自己进行“物化式”教学的“托词”。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克服“物化”教育所必需的。
3.3 努力创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努力克服“物化”的教育的问题,就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
法、教育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改革,切实践行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
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教师教学不能仅仅是对文本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复读机”式的解读,还必须将这些内容积极进行“消化”,要注意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行“对话式”教育。这是一种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它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对话教育,有助于形成师生交流中的平等地位,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追求真理和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还得[ 第一论文网]注意因材施教、情感教育等教育方法的实施。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要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而客观,而不是单纯地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总之,现代教育要摆脱物化的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教育逐步地摆脱物化,这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注释
① 岳伟,王雅红.论教育的物化与人的失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
② 周利荣.“物化”和“人化”两种教育态度比较[J].成功(教育版),2012(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下一篇: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的几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