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 > 关于大学生择业意识问题研究的理论发展分析

关于大学生择业意识问题研究的理论发展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学界对大学生择业意识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文献的查找,基本上可以将职业和职业规划、职业教育、职业意识方面的资料汇总为研究大学生择业意识可参考的资料。纵观所有研究资料,有关大学生择业意识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角度。
  一 以就业指导为目的的职业观念、规划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1.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研究
  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提出职业教育的方法。这种观点以曾华、彭海燕、吕萍、包胜华、于德斌、雷五明、赵北平、李静、李星贵等为代表。
  曾华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指出了大学生择业中的几个问题和矛盾,并从高校角度提出了做好大学生择业教育的几点对策。
  彭海燕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社会职业实践体验职业道德教育。
  吕萍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视角针对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包胜华、于德斌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高校中的择业教育应采取连续的、层次分明的教育。
  雷五明、赵北平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指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保障措施。很明显,这里研究者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重要的肯定,也对具体的实践方案进行了设计。
  李静、李星贵将职业意识定义为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对于高职生来说,只有具有明确的职业意识,才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具备不断发展的潜力和内在动机。
  我们发现,学者们对职业意识的研究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意识,并把其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将其置于重要位置。
  于加洋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了高校应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系统工程中,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刘伟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并从高校角度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具体建议。
  这两个研究的相似之处,是将职业意识的教育提升到了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度。实际上,推进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常态化,现在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一些调[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服务]查研究是十分值得重视的,这些研究基本上说明了择业意识研究的基本现状和思路,以及调查的重点和内容的规范性,并且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也逐渐全面。多角度的、综合性的方法显然成为一种主流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如,赵冰洁等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大学在培养大学生择业意识的责任及策略。
  再如,郑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高校要培养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健全、受社会欢迎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和职业训练,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从之前的研究看,对职业意识的调查,并不完全等同于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研究。然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确实是最为接近的择业意识研究,其内容和思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啸、李小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分析,指出了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李荣华、高瑛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喻永红、李志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这种分析视角重点强调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在帮助大学生培养择业意识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诚然,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择业意识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责任,但毕竟大学生择业意识的主体应是大学生自身。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知道“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视角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学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
  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职业意识形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职业意识,主要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分析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认知,而其目的是为了提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心态的措施。这种观点以彭晓
  ——————————————————————————
  *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2013年校级专项项目(编号:zx2013009)
  玲、周仲渝、段礼祝、李一男、张鹏、程玮等为代表。
  彭晓玲、周仲渝、段礼祝分析了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应对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李一男、张鹏在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及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这两种研究都很有代表性,基本上是对职业心理教育的调查和建议,对个体的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程玮的研究分析指出了认知性和发展性心理资源匮乏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内源性因素,提出了进行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的策略。
  这类从职业心理角度的研究,虽然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但缺乏对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关注。诚然,这种心理学的分析视角能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去寻找原因,符合“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根本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原因因素考虑不周,最终结论欠缺全面性等问题。究其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1)视角单一,这类研究视角主要涉及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2)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因为大学生择业意识所涉及内容绝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问题。
  3.从学校教育中的职业观念角度对职业意识的研究
  李银魁针对企业对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指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择业意识训练,特别是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服务意识的训练,会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这一 研究较早地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学校教育和社会(企业)需要对接的观点。这一点十分重要,在社会学视野中,这是对问题本身深入思考的结果。对大学生择业意识问题研究最大的启示是,研究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应当重视影响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社会因素。
  一些学者专门从分析职业意识的现状、特点入手,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职业意识的措施。谭卫华、陈沙麦、陈少平等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在2000年5月于福州大学就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及其实证研究中,首先描述了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大学生职业意识的五个特点,最后指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措施。
  近几年的研究中,学者们突出表现了对变化着的职业意识的关注,这种关注恰好说明了就业环境急剧变化的客观现实。
  高军的研究提出了大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有创业意识差、价值取向趋向个人利益、就业定位不准确、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就业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力。最后提出了学校强化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具体措施。
  类似的研究还有王金妮、刘志峰提出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不足的表现,有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职业定位的主观性、择业观的趋同性等,也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策略。
  这一研究中值得借鉴的是:在对策研究的部分,没有沿着先前的思路,从几个教育主体层面来谈,而是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当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展开了讨论,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谈的。这种研究方法的启示集中表现在: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研究,应当关注个体本身这个方面。
  再到后来,一些学者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大学生职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关注更能反映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变化的一面。
  王梅指出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观念滞后,自我期望值过高;心理素质差,耐挫力不强等等。最后提出了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意识的培养建议。
  辛占香提出了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因素,指出了引导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方法。
  殷红敏分析了大学生择业的误区,分析了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确立良好职业意识的方法。
  从这两个研究的相似之处我们会意识到,这一时期的研究,其实都是以大学生就业时期应当具备的素质为研究核心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服务]是将就业问题和就业中大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一并来研究的。而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其实是对就业问题中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总结和分析,而针对择业意识真正形成的过程和择业意识本身的特征,关注并不明显。
  可见,在这种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研究当中,多以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主,而深入社会背景之中的定性研究显得力度不够,结合实证资料和现实背景的综合分析、跨学科的思考比较少见。大多关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研究还是以现状描述为主,以解决问题式的对策思路收场,整个研究的价值难以从说理阶段深入到分析问题的阶段。而系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职业意识进行规范研究的也实在不多。
  总之,在大量关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研究中也存在以下问题:(1)职业意识概念复杂,难以客观、全面、科学地界定;(2)在没有将职业意识和择业意识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更多的职业意识的研究侧重于对职业规划或者就业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总结分析;(3)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意识也不尽相同。所以笼统地对大学生职业意识进行研究,研究精度不够,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粗糙,对大学生提供的实际的、指导性的帮助有限;(4)职业意识的范围十分宽广,职业意识虽然包括择业意识,但从众多研究的结论中可以看出,至少从时间上看,也会发现职业意识绝不等同于择业意识。
  二 关于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研究
  1.从单一角度研究大学生的择业意识
  许多学者都更愿意从大学生择业意识中的一种具体的意识出发对大学生择业意识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以姚建涛、梁继超、刘琼辉、李友钟等为代表。
  姚建涛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的法律意识。他指出了我国大学生择业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择业法律意识的培养的建议。虽然这份研究的价值主要是他意识到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法律意识这个条件,又或者说这种充分的法律意识可以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得以更加理想化地实现。但现在看来,这个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对择业意识应有价值的理解。如现实当中其实就算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当中也会因为其他层面的意识的缺乏而陷入困境,毕竟,法律意识只是大学生就业意识当中的一类意识而已。
  此类的研究还有梁继超、肖海凤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的公关意识,认为国内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要更新观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择业。
  实际上,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当中应当包含很多内容,这些内容有大学生对自身修养的意识,也有大学生对外界环境的认识等方面。
  刘琼辉的研究中就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择业的诚信意识。他从诚信的基本内涵入手,然后指出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意识当中,诚信意识对其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诚信不仅是就业的保障,更是大学生就业以后能够取得较好发展的保证,在择业意识中,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角转向市场和社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如,李友钟在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的“商品”意识。他的解释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当前高校大学生要主动增强“商品”意识,因为大部分专业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
  从另一个角度说,前面列举的种种研究视角将研究重点放在择业意识的某一“点”上,并能重点解剖,可以说在深度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相对较“专”。但择业意识是个整体概念,涵盖的内容相对复杂,只关注某“点”的研究,显然不够全面,得出的结论也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因此这种研究视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且这些研究多停留在说理式阶段,研究方法相对简单。
  2.对择业态度和意向的专项调查研究
  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学者 结合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对大学生择业意向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等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这种研究以瞿国忠、于壮强、蔡丽莎、张文学等为代表。
  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瞿国忠等随机抽取了该校管理、机械、信息、文法、土木五个学院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实证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何剑副教授带领调研组,对浙江工商大学法律、经济、统计等专业的二、三、四年级,共600名学生进行了择业心态的问卷调查。
  主要研究高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辽宁科技学院的赵毅副教授,在2007年对辽宁省3000名在校高职专科学生进行了关于择业观念的调查。
  后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员张文学等承担了武汉市2009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该课程组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总体择业意识现状,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即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职业、大学生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基本态度。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高玉峰副教授,承担了200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河北省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2009届毕业生对择业地域期望、择业薪酬期望、择业单位性质取向、择业标准取向、先就业后择业态度、到基层到西部就业态度、自主创业态度等方面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综观国内研究,可以明显看到,自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所涉及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念、择业心态以及择业意识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向适应社会大市场的背景转变,也正在将研究的视野拓宽到从事自身学科以外的视野,这对我们今天选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对本研究的借鉴作用较大。同时我们还得承认,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如下“三多”“三少”缺陷:(1)研究的居多,而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的居少。(2)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3)研究对象在具体的操作化过程中[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服务],要么过于细化的居多,如只关注择业意识中的公关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这类研究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研究的精度不够;要么就是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化,很多都只停留在表层上的、说理式的阶段,研究的深度不足;也就是缺乏对择业意识概念的准确界定,研究的精度与深度都有待提高。笔者认为,从大学生成长阶段,即预期社会化的角度,运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择业意识的形成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能帮助大家认识与分析大学生择业意识,进而为促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华.大学生择业教育及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97~99
  [2]彭海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与路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86~88
  [3]吕萍.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4~116
  [4]包胜华、于德斌.关于择业教育方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2(4):65~66
  [5]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6(9):86~88
  [6]李静、李星贵.关于加强高师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对策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2
  [7]于加洋.高校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62~63
  [8]刘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2):18
  [9]赵冰洁、王秀勇、姚培生等.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与研究[J].青年探索,2004(1):38~41
  [10]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11]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27):68~70
  [12]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33~134
  [13]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42~44
  [14]彭晓玲、周仲渝、段礼祝.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247~249
  [15]李一男、张鹏.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8(5):107~108
  [16]程玮.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内源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92~9
  [17]李银魁.大学生职业意识训练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159~160
  [18]谭卫华、陈沙麦、陈少平.大学生职业意识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5~97
  [19]高军.应强化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J].职业时空,2005(16):44~4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803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