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贾盼盼(1985—),女,河北邯郸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要: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缺失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将是终生性的,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前四个阶段为蓝本,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留守儿童;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32—03
留守儿童是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但他们的人格成长也是符合一般儿童的成长规律、具备一般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本质特征的。因此以儿童的人格发展规律为依据,探寻留守儿童人格成长现状,是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的比较科学有效的路径。
一、儿童早期阶段人格发展的本质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方面应该获得的一些优秀品质:希望品质、意志品质、目标品质、能力品质。
1.希望品质:对于0~1.5岁的婴儿来说,社会信任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他进食的舒适和容易、睡眠较深、五脏六腑的放松。如果长时间的信任感缺失,成年后极易形成习惯性的抑郁症型人格。婴儿此时的希望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他们通过解决“信任与不信任”这对矛盾来获得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如果解决顺利则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进而才有勇气进一步做出希望,获得希望品质。反之则会产生怀疑。
2.意志品质:幼儿期(1.5~3岁),第二阶段是培养坚定意志品质的阶段。影响坚定意志品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羞愧感。羞愧是一种极易从罪恶感中产生的情绪,过多的羞愧感并不能产生真正的礼节和规矩,却有可能会导致逃避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而羞愧是怀疑的孪生兄弟,一旦怀疑,已经形成的立场就极易产生动摇,阻碍坚定的意志品质的形成。第二种是过犹不及。如果第一阶段的信任感在此时没有建立起来,儿童就会歧视和控制他自己,如果处理过度,例如孩子在背诵时不是有意识地去记忆,而是极端机械地重复背诵,这极易形成倔犟、专制的人格特征。
3.目标品质:自主性是每项活动都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必须具备这一品质。而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自主性的良好发展。此阶段(3~6岁)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主动对抗内疚。此时孩子由于身体成长等原因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而自主性为活动中主动权的实施增加了质量,若自主性受到抑制可能会导致反抗行为或者拒绝独立自主。如果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得到肯定,就会获得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创造力,反之则会削减其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动机和勇气。这一阶段的危机就在于罪恶感超过了对目标的期望,外界强制性行为的使用和来自权威的力量很快就会超过孩子身体和大脑的执行能力,此时孩子的自主性就会被叫停。
4.能力品质:学龄期(6~12岁)通过发展勤奋感获得各种能力并克服自卑感,这是儿童获得独立思考、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儿童通过学着制造东西赢得他人认可,通过坚定完成赋有规则的工作获得勤奋感,在不断适应规则的过程中体验到使用稳定注意力和坚定不移勤奋品质去完成任务的乐趣。如果他只把“工作”视为义务,就可能会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人,甚至是缺乏思考能力的奴隶。失去了对勤奋感联想的希望,他就会感到孤独和自卑,并且认为自己注定会发展成平庸之人。这也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最具决定性的阶段,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劳动分工意识、有差别的机会观念、科学气质精神等方面也会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
二、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连续性、整体性以及良好的外界环境等。家长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儿童人格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对儿童人格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1.父母缺席意味着错过了孩子人格培养的关键期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相互衔接的八个阶段,每阶段都有社会心理危机需要解决,危机既是人成长的挑战又是机遇和转折点。若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社会危机,将会在未来再次造成问题,即危机的解决需要抓住关键期。例如错过了培养信任感的年龄,以后就很难再培养起来了。又例如在第二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按时吃饭、顺利大小便,如果此时的儿童不能顺利地解决这些事情,加之父母过于严厉的惩罚,就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性,产生羞怯感,严重者会导致自控能力的失调。儿童独立、坚强、自信、信任、友善、合作、富于创造性等优良的人格品质的建立、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关键期在幼儿期,即使此后可以得到弥补,但重塑时的困难远大于初期建立时的困难。
2.父母缺席违背了人格发展的渐进性、连续性规律
埃里克森主张人格发展具有渐进性,每一阶段都是整个过程的同等组成部分,每一个阶段都必不可少且不可逾越。八阶段之间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完整统一的关系,尤其是前四个阶段人格危机的解决情况对后续整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父母在第一阶段中的缺席会影响幼儿母乳喂养,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缺失,怀疑会阻碍勇敢去期待的希望品质的培养,进而变得懒惰、懦弱,主动探索目标的动机受到打击。希望品质的缺失又导致了第二、三、四阶段自主性培养的受阻。而三、四阶段中父母的缺席会使儿童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缺乏来自父母的引导规范和榜样作用,导致自主性追求目标并达成目标的目标品质培养受阻,各种能力品质也就难以培养起来。
3.父母缺席意味着孩子人格成长中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
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在儿童前三个阶段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分别是母亲、父亲以及家庭关系。在儿童人格塑造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埃里克森认为,4~6岁是儿童发展自主性克服内疚感的关键期,他强调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感发展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主动感的培养有赖于前期的希望品质和意志品质。来自父母早期的照料和教育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所以父母在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最好不要缺席,而且应为儿童提供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
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一角度认识儿童人格品质的形成,对指导儿童人格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克服不同阶段的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抓住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埃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和关键期性,有助于留守儿童父母根据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及其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做出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例如避免在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期(0~6岁)与孩子分开,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关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5岁以前是奠定教育基础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人格培养将影响人的一生。错过此关键期,人格的可塑性将变得越来越小。充分把握并利用人格培养的规律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个阶段儿童虽刚出生,但人格塑造已悄无声息地开始了。0~1.5岁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吮吸、吞咽、与父母亲密的肌肤接触等,通过口来觅食并用口表达自己的爱。如果此时缺乏食物供应和口部快感,则会导致婴儿使用强迫手段、任性方法而非互惠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对外界环境的悲观和怀疑态度阻碍积极乐观和敢于希望人格品质的形成。埃里克森提出了维持或者弥补母子之间互惠关系的方法:用高质量的橡胶奶头给婴儿喂奶、拥抱他、跟他讲话、对他微笑、摇动他等等。虽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由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来实施,但埃里克森明确指出:“如果婴儿突然地失去了惯有的母爱,则可能导致儿童恶性的抑郁症,或一种持续的悲伤状态,并给今后整个人生罩上压抑的气氛。”父母应避免此阶段与孩子分开。
第二、三、四阶段是培养孩子自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创造力的关键期,也是孩子争取自主权的阶段。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规范可能使儿童过度使用自主权,进而导致散漫、任性等不良人格品质,如果要求过于严苛,儿童则会感到无所适从。此时最好经常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一些他们主动要求进行的合理行为,或者是给他们安排任务,让其在有益的训练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帮助其克服羞耻感和疑惑感,养成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独立自主、富于自制力等优良的人格品质。
2.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比较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
第一阶段与婴儿接触最为亲密的人主要是父母,尽力创造一个父母在场的环境。另外,儿童的人格成长会受到很多隐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不易察觉性、突发性、偶然性、不可预知性。例如来自父母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等,这些看起来微小的事件往往关乎人格的重大转变。因此,父母在场环境的创立以及亲子之间良好互惠方式的建立,是这一阶段儿童人格培养的关键。
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的路径:一是发展乡镇企业,为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创造外部环境。二是改革户籍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带子女进城务工和子女入学创造条件。在城市中开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校,解除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分离问题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后顾之忧。三是社区及相关部门要组织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进行生育前指导,使其掌握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理论及亲子分离的危害。四是在留守儿童家长之间开展信息交流活动。有研究表明,如果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注的事情相同,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甚至行为的改变。
(2)建立适度的亲子关系,发展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在留守儿童的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珍惜与孩子仅有的相处机会,与孩子建立合适的亲子互动方式,保持适度的亲子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关键是把握好度,建立适度的亲子关系,发展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首先,切忌溺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除父母之外的监护人碍于面子等原因不敢放开手脚管教孩子,可能会出现溺爱现象。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型人格,自私自利,遇事退缩,缺乏进取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难以在成就感中形成自信心。其次,切忌过于严苛。专断独裁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只能服从于家长的命令。这在留守儿童当中极易发生,他们自知父母不在身边,不敢违抗专断独裁式的命令,凡事畏首畏尾,懦弱自卑,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压抑过度则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最后,不可放养。由亲戚照料的留守儿童往往处于这种散养状态。由于亲戚忙于工作、交际或者缺乏责任心等原因,只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其心理情感上的关心照顾和行为习惯上的管教引导,形成孤僻、感情冷漠、爱无能等人格特征。
(3)保持人格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埃里克森指出:“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应尽可能地不削弱原来的相互调节关系。”即不要造成儿童突然的留守状况,如果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留守,则最好有一个过渡期。留守后家长要增加回家的频率或者经常与留守儿童通电话,进行感情交流,关心孩子生活学习状况,保持与留守前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尽量优化留守儿童周边的社会生活环境,保持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一致性,尤其是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总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童年早期和外界环境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开辟了有别于以往注重事后弥补的另一条蹊径,即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其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理论也有助于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关注留守儿童人格成长的关键期及其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Erik ood and Society[M].Paladin Grafton Books,1977.
[2]吴成艳.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幼儿早期人格培养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3]埃里克松著.罗一静等译.童年与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05).
[5]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