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农村高中生源困难且素质参差,如何达成教育目的,走一条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白天佑老师的教育均衡最优化试验与研究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人参与研究并积极实验,以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概念界定
1.学科均衡最优化即是以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在“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指导下,使学校学科课程配置和建设在现有或可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值。
2.实验与研究:通过收集学校、学生发展的学科需求和学校目前或可能的学科配置与建设有关数据,建立学科均衡最优化的资源库,设计样式,进行分析,选择适合学校学科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设点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研究论证,得到最优解后加以实施。
二、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提出并研究的“学校教育最优化”课题强调,学校教育要做到切实改善学习障碍群体状况,降低30%以上的厌学率,提高50%中等学生的优秀率,这促成20%优秀生的高成才率。为当前学校教育实验和课堂教学变革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与策略。白天佑老师提出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教育元素结构教学法,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找到了非常有效的抓手。“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高标准”为学生确立了学习标准,这中间的差距表明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广泛巨大的可作为的空间。从“低起点”达到“高标准”就是教育最优化的最佳表现,足以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工作者的功劳。“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依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符合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差异,要求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实施学生的差异发展。整体上,“低、慢、多、高”元素结构教学法紧密结合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符合当前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特别受到广大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为我们形成均衡教育最优化思想提供了学理基础。
2.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明确的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贯彻落实。实现均衡化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须。十八大文件为本课题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导向和理论基础。
3.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困惑引发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深度思考。我们农村中学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学科不均衡发展。早年的师资配置不均衡导致了部分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甚至缺失,后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即使师资配齐了也因为课程设计而导致学科不均衡。再者,由于学校机制因素、学科建设因素和教师个性化努力因素等,即使同学科,也会出现师资水准和师资努力的不平衡而影响学科均衡。这些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我们提出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概念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目前我们学校学科内和学科间需要实现均衡发展,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配齐配足学科课程,不能出现学科缺失,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差异以及不可回避的应试要求,研究出属于我们学校特色发展的学科配置的均衡 “基尼系数”,实现学校学科均衡发展。
5.我校为[第一论文网(www.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多年来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为本课题的提出提供了情感基础,而本课题的研究又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实践意义。
三、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问题研究的意义
1.能够有效地推动基础性学科的建设,通过均衡化建设,最优化地挖掘基础学科尤其是薄弱学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学习欲求多样化地提高各方面的学习探究能力。
2.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能够提高基础学科甚至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确保学业水平,使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显性要求在学生内隐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也会同时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3.本课题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和党的十八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合农村学校和基础薄弱区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同时,在本课题开展过程中,又能优化“应试教育”的种种课程模式,使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也能使学科老师之间合作共进,形成既竞争又和谐的办学局面。
4.本课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作为我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通过学科均衡最优化建设,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校本资源开发,实现学校社区互动。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大于它的理论意义,能够最大可能地促进我校师生的全员参与,关心关注自身的学力、精神和能力养成,为我校申报江苏省四星高中提供“正能量”,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四、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可行性分析
1.研究目标明确
总体目标:以学生学科均衡化发展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成人成才为重,切实改善学校学习障碍群体状况,降低30%以上的厌学率,提高50%中等学生的优秀率,促成20%优秀生的高成才率。具体目标:
(1)通过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养成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
(2)通过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达成学生的学习标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思维撞击中产生智慧,产生创新行为,从而培
养其创新能力。
(3)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4)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尊重和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学生的差异发展。
(5)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为学校建立有效的素质教育规范模式提供参考和指导,形成符合校情、学情、具有特色的学[第一论文网(www.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生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率,缩小学生、学科与学校之间的差距。
2.研究假设合理
(1)调查分析:学校教学部门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各学科学业水平现状,分析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使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倾向和能力有较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
(2)理论研究:一是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积累与课题相关资料,学习学科均衡最优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二是切实领会白天佑教授提出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力争形成比较完整全面的学科均衡化理论体系。
(3)实践探索:对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学科均衡最优化教学的实践,及时积累教学案例,积累学生学习成长进步案例,探索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
(4)评估反思:对所有学生进行1-3年的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好学生的研究档案,对学生的学科均衡最优化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认识实施学科均衡最优化教学之后学生在学科学业方面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3. 研究内容科学具体
(1)学校教学部门推进学科均衡最优化研究;(2)学校年级组促进学科均衡最优化研究;(3)促进学科均衡最优化理论研究;(4)各学科均衡最优化研究;(5)师生个案分析研究;(6)学校“均衡化”机制构建及理论创新探究等。
4.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强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结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等方法。
5.课题管理循序渐进
在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学生、教师成长发展为本的行动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办学水平为宗旨,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指导,科学实践。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学校整体规划设计:调查分析——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评估反思——继续实践。
6.协作的研究队伍及必要的经费支持
(1)本课题组主持人钮庭友同志为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有扎实的课程理论基础,多篇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多次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徐国军老师为泰州市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共同体成员、兴化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教研组高中组组长,兴化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成员、课题[第一论文网(www.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组组长,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经常在国家、省市级教研会上经验交流。本课题拟定组长张协荣老师有多年课题研究的经验,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担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负责教科研工作,对课题研究有经验、有思想。课题其他主要成员均为学校各学科教学能手,担任学科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具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对教科研活动充满了热情。
(2)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目前正积极申报省四星高中,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学校图书馆条件一流,相关理论书籍(包括电子书籍)报刊较为齐全,全校网络系统完善、多媒体软件等条件已经具备现代化的标准,完全能满足学校课题研究的需要。同时,学校将采取必要的激励导向机制,促使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并保障充足的研究经费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编号01020433)子课题:学校学科均衡最优化试验与研究(编号01020433-js003)
上一篇: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技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