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自1979年我国出台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特殊群体,我们一般称他们为独生子女。 调查发现,由于独特的心理、教育导向的偏差、成人的不当评价等诸多因素造成独生子女对日常行为规范有着特立独行的理解,给学校的养成教育出了一个难题。著名学者钱文忠在《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一文中这样写道: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针对独生子女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教育和引导。
一、在班规中实现行为规范的适度介入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管理一个班级,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更是如此。班规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行的养成教育中,班主任一般都是直接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例,要求并督促学生遵照执行,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却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其一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些 “高大上”的条款内容,太过抽象导致小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这些独生子女不能把《规范》中的条款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规范无法真正内化为他们良好的自觉行为。在这里,美国著名的罗恩·克拉克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编写了《55条班规》。《55条班规》采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具象化语言,全面地和小学生当前的生活常态 “接轨”,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行为规范给予积极的介入和引导,使他们日常行为规范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得到了有效保障。
例如:《55条班规》中在指导孩子礼貌待人方面是这样规定: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别人碰到你,不管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等。
这种班规条例具体形象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便于遵守和执行。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只要按照班规中的条款和内容进行教育引导,去实践,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同样,为了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便操作,接地气,我们可以把那些抽象的条例,结合孩子鲜活的生活体验,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细化在班规里,通过班规的适度介入,进一步完善对独生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化。
二、在师生情感互动中实现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在孩子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孩子只有喜欢你,才能亲近你,尊重你,相信你,听从你的教导,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规范的习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情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桥梁,师生合作的纽带。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觉规范行为的前提。因此,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努力构建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可使独生子女在充满欢乐、和谐、宽松的情感互动中实现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在多年的教育中,笔者觉得“平等对话”是实现师生情感互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平等对话其精髓就是尊重每一位孩子,而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在“平等对话”过程中,教师的一句理解宽容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幽默的提醒、一个信任的动作、一个安慰的拥抱都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震颤,让孩子在情感交融中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将日常行为规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另外,笔者在与孩子们交流时特别关注语言沟通的方法,如:当学生上课开小差时,我会这样说:老师上课时最喜欢用眼睛看着小朋友,小朋友也喜欢用小眼睛看着老师吗?来提醒学生专心听讲。当发现有学生上课迟到时,我会说:今天迟到肯定有特殊原因,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克服困难,不再迟到……这样一次次地鼓励、尊重他们,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上改善了许多。
班主任与学生只有进行平等对话,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肯定和扶植,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心理氛围,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才能激励孩子不断地进步,实现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三、在心理暗示中实现行为规范的自我省察与匡正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心理暗示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针对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造就的特定心理,在规范他们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可以用心设计,去营造一种教育氛围,引导一种实践体验,让独生子女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省察,得到感悟,完成行为规范的自我匡正。
在养成教育中,我们利用班级环境因素对独生子女施加暗示影响。例如: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以“规范我们的行为”为主题,展开文明礼貌、学习好习惯、卫生健体、道德品质等宣传教育;设立各种专项光荣榜,比如:学习标兵、劳动能手、运动健将、环保小卫士、阅读之星、礼仪之星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就感。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既可激发学生规范行为的内在潜力,又能坚定学生不断进步的信心。
还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对独生子女进行暗示影响。比如:在春游时,教导学生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要爱护环境,不能乱抛乱丢杂物,不能乱写乱画,同时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小分队,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在“我为校园添片绿”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为校园栽种花草树木,体会给予的快乐……活动成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摇篮,也成为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尽情体验享受的天地。实践真正成为学生行为规范自我省察和匡正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行为弱势学生时,可以采用打破常规的教育技巧对孩子实施暗示。比如:针对班级里经常迟到的学生,我们不是去一味地批评他,而是反其
道而行之,让他来担任考勤班长,每天监督全班同学按时上课。在他监督的过程中既可以学习班级里表现好的同学,又可以督促约束自己按时到校上课,在无形中帮助他规范了日常行为。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教育技巧,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个别教育环境,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触及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认知活动和意志活动,实现自我省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教育思想的体现,是造就未来人才的行动指南。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未来接班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教育者来说,面对社会特定时期出现的这个特殊人群——独生子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行为规范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铸就其完美的人生助一臂之力。 [本文由wWw.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T]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