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它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我们要筑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必须依托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学校要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应确定国学的价值取向;明确纲要标准,把握国教重点;编写教材和教学文本;培训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以及建立考核机制,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学校
一、国学的内涵与意义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不仅包括中华几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还包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娱乐方式等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不仅包括文献实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我国民族建筑、服饰饮食、琴棋书画、医疗戏曲等。虽然,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到中国人做学问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思想、史学、文学等理论和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方法证明,国学不但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而且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学问,但国学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永远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国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它融汇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和根基所在。因此,国学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是中华文化的主心骨,文化对话的身份证,文化旅游的精神家园,应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明确纲要标准,把握国教重点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重点,并采用分段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从汉字、古诗、故事、传统节日、生活习俗、传统礼仪、民间艺术,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学校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使他们走好奠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当前,在国家未出版统编国学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从开发“学校课程”入手,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有益地结合起来,编写学校“国学教材”和“中小学课程标准”,完成《指导纲要》的教育任务。
三、编写教材和教学文本
目前,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不同的学段、相关学科都渗透了古典诗歌、诗词、古文、天文、地理等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学来说,是星星点灯的体现,对一名学生来说,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16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沦海一粟。学校是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教材,必须开设课程,学习国学经典才有系统性,才能更好地作为知识渗透到学生脑海中。
笔者学校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并分别为小学和初中制定了《课程标准》,按年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内容,配备专任课教师,每班每周2课时,强化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阅读国学典籍,学习国学,提高自身素质,胜任经典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有兴趣学习、体会和践行经典精神,在师生中建立起教与学的素养,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不但有原文有感悟,有提纲有实践,是以拓展阅读为主的综合性学习。而且图文并茂,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每册专题单元都配有单元导读,穿插了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意境图;每篇课文在正文的适当位置都穿插了与内容相匹配的图片,令人耳目一新。每个问题的呈现方式均配有青少年喜欢的图案,配有引领学生一起学习的智慧小博士,和学生一起聊一聊、写一写、议一议,使学生一触即发,自由表达。在文字表达、图片呈现、版式安排等方面轻松、活泼,充满趣味,增加亲切感,实现了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教材学习方式突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解读、自我成长搭建了平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学校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托文本,更要重视海量阅读,从读书中扎扎实实地读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通过字词句篇的辨析理解研究深刻体会、感受,得到收获;另一方面加强实践,通过“演讲”和征文、经典诵读比赛、团少活动、庆祝活动、纪念活动、道德讲堂报告会、民间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感,用知识和能力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实现知行统一,将国学深化于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国学教材的开发,既满足了广大师生渴求知识的热忱,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师生走进国学的殿堂,以国学精神洗涤了师生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同时,也促进广大教师较系统地学习国学广博而深邃的内容,促进了传统文化科研型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师生学国学的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全方位开花,提升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
四、培训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躬身传承,对全体学生要有无声的感召力,要强劲有力地引领,站在行家里手的高度承担起国学的启蒙教育,使国学教育从蒙学起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相传。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的教育理论、教育信念、教育责任、教育情怀和教育胸襟这些滚烫的词组,强而有力地、灿烂而持久地指引着、激励着、推动
着自己在国学教育工作中创造出非凡的育人业绩。二是教师要用国学经典引领自己的精神成长。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不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领悟国学经典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更好地适应传承国学经典过程的需要。三是教师要用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学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远离平庸、远离俗气,多一份高雅的气质,多一份诗意的教育生活。四是教师要通过参加教师成长计划、支持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各个级别的国学专题培训等,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实践者、推进者,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 [本文由wWw.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T]
五、建立考核机制
1.把《国学课》同《语文》《数学》《思品》《英语》等学科一样置于同一平台同等教学,并纳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必考科目,使学生均衡发展。
2.把《国学课》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树模、学生升学挂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强化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教的责任性和学生学的兴趣,共同建设学校、家庭、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