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 > “关心教育”在学校发展方面的融合方式

“关心教育”在学校发展方面的融合方式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这说明国家期望学校办出特色。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理论为依据,学校尝试构建关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架构,探索关心教育特色在小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关心教育;特色;内涵发展
  2010年以来,笔者学校以“关心教育”作为主要教育思想,以关心教育理念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在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方面,做了点尝试。
  一、教育需要“关心”
  这是一个需要关心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学会关心”。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不能只考虑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要同时注意提高年轻一代的道德伦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克服自我中心主义产生的贪欲。实际上,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关心和被关心都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的引言中说道:“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价值观念崩溃,精神支柱坍塌的危机时时显现,而这种危机投射到教育中,使得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对基础教育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学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因而,建立一个充满关心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品道德、理想信仰的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不二选择。
  二、关心教育的基本架构
  关心教育主张的是依靠关心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学会关心教育主题,使关心意识、关心习惯、关心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最终形成关心品质,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关心品质的教育。笔者学校用以下几点来解读关心教育的基本架构,关心教育的1个核心理念:学会关心,寻找人性的光辉;2个目标:关心品质立人、关心文化立校;3个维度:关心意识、关心习惯、关心能力;4方面内容: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5个特征:人本性、关系性、主体间性、情感性、生活性;6个途径:关心型学校文化、关心型教师队伍、关心型课程体系、关心型教学模式、关心型德育、关心型评价。
  三、关心教育的实践路径
  1.营造关心型的文化氛围。任何教育特色形成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都是特色文化的形成。因此在打造关心教育特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用关心教育理念解读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力求让学校各方面文化都深深刻上关心文化的烙印,从而树立关心教育特色的文化形象。在建设精神文化方面,强调学校精神、使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乃至学校的教育四观:学生观、教师观、资源观、课程观等必须从关心教育的视角解读,突出关心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建设物质文化方面,要把看得见的各种有形的形象,赋予关心教育的灵魂,使得学校的校园的景观、建筑等一切看得见的外在物质能够凸现“关心教育”的主题;在建设制度文化方面,学校以相关章程为总纲,各项制度突出关心教育的管理哲学与原则。
  2.设计关心型德育主题教育。关心型德育主要通过关心教育活动化和校本化加以落实。所谓的关心教育活动化和校本化就是依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使关心教育与原有的德育教育内容和途径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关心教育内容,强调关心教育主题,强化关心教育践行的环节,让学生们在深刻的体验中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笔者学校所有德育活动有一个统一又固定的主题:“做个有心人。”在阵地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节假日教育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关心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团队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校班(队)会等形式,有效地开展关心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体验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3.探索关心型课程体系。探索出具有关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为小学生设计促进其关心行为发展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小学生关心品质、达成关心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围绕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出了“五个同心圆”为主要标志的关心型课程模型。在国家课程方面,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关心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三维目标的制定,通过课堂教学贯彻落实。在地方课程方面,同样捕捉有关关心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地方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校本课程是实施培养关心行为的最灵活灵动的课程,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结合关心教育的内容,编写了《关心教育读本》校本课程教材。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完善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目标的同时,有意识地突出了关心教育的主题。
  4.打造关心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关心品质的培养是落实课程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心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所理解的关心型课堂教学是一种体现教师关注学生、学生关心学习的双主体的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关注学习的课堂,是关注生命的课堂,是关注发展的课堂。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了一种“两组三段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是强调教与学过程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应该让教师关爱孩子充满智慧,让学生关心知识关心学习充满智慧,师生相互关心,体验生命发展的快乐,让课堂成为互相关心的、有生命活力的、美丽的巨大磁场。
  5.建设关心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关心意识,养成良好的关心习惯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支 关心型教师队伍,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作为重要因素的教师的作用当然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关心型教师队伍标志应是爱学生、会研究、善教学、乐学习。建设关心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师生间要建立一种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有一种教育爱。这种爱不是把教师当主体,学生当客体,而是师生都是主体,师生间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彼此依赖,共生共长。
  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有责任感,因为责任是关心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关心与责任相辅相成。其次,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还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对学生不同生命个性的尊重与宽容。理解学生要求教师做到换位思考,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关心关系。
  6.开展关心型评价研究。首先,笔者学校完成了《培养小学生关心品质目标评价体系》,该体系按照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小学生关心意识和行为习惯分解成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41个三级指标,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关心星榜样”和“关心心宝贝”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关心小榜样,讲述学会关心的进步故事,在评价中,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化,力求建立一个相对立体的关心型评价结构。   [本文由wWw.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T]
  总之,关心品质立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会关心、懂得爱也值得爱的人;关心文化立校就是要通过打造关心文化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我们要一直坚持走这条道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823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