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表现出政治认知水平不高,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比较复杂等问题。其形成原因既有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偏离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政治观不成熟的主观因素。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两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观 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政治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思想的解放及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政治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些年来,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有些学生表现出与其受教育程度极为不符的消极政治态度。为了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我们在多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滚动调查的基础上,于2009年在吉林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专门就大学生政治观问题进行了调研。考虑到大一的学生还处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所以,调查的范围锁定在二年级以上。此次调查包括了文科、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比例为毕业年级300份,占20%;二、三、四年级各400份,各占26.7%。回收有效问卷1437份,占95.8%。除问卷调查以外,我们还对5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询问、访谈,力求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wwW.lw881.com
一、大学生政治态度状况的调查分析
政治观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这个根本观点是人们观察分析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根本出发点。政治观不同,人们对于同一个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看法和态度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分歧。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既亲眼目睹了三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过程中的深刻变化以及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又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利益的真正受益者。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实社会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1.政治认知水平比较高,但政治上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也比较鲜明
政治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中各种政治对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赞成反对。政治认知水平与政治主体对政治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从进人大学后,学校就通过课堂主渠道和其他形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经过几次重大的改革,目前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围已经很广泛,无论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知识到行为规范方面几乎都触及到了。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还缺乏了解,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对我国政治选举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关知识,这是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都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只有42.7%和34.3%的学生表示了解和比较了解,有17.6%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有5.4%的学生坦言对此一点也不了解。参加选举和投票活动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但实际调查显示,大学生空谈政治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认知水平与实际行动之间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实际投票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让别人代投或不参与;即便参加投票的学生也往往是由于受到学校相关方面的动员或强制性要求而不得不参与。所以他们的投票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真正出于公民责任感或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以影响投票结果为目的的很少。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的思想基础,对一些关乎国家民族命运和重大利益的政治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但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的知行不统一,恰恰说明了他们政治上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
2.谈论政治的热情很高,但自觉关注政治问题的意识不强
政治情感是指人们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对政治对象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爱憎、好恶、尊重或轻视之感。大学生思维敏捷,关注社会问题,政治敏感度高,是政治活动或政治运动中最激进的群体。这一点可以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调查结果中得到证明。例如,对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非常鲜明的。特别是在个别访谈中,一提到这个问题,大学生们都表现出非常坚定的爱国立场,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要维护民族的团结统一。但是当问及“你会用什么方式体现你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时,有很
多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勉强。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涉及时事政治、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题目。在“你最了解的国内外大事”、“你的信仰”和“是否愿意加入党组织”的选项中,与之前所掌握的情况基本相符,自然学科专业的学生选择“不了解”、“没有仔细考虑过”的比例数高于
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再如,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医疗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个社会焦点问题,你关心了解这个问题吗?”,回答认为“与我未来的职业有关,应该关注”的占13.8%;“知道重要,但是不了解”的占27.2%;还有7.4%的认为“无所谓,没有必要了解”。医疗制度改革是一件关乎民生的大事,与医学生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但是调查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3.入党动机比较复杂,功利化的倾向不容忽视
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而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无法完全脱离政治关系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关于大学生入党的动机问题一直是高校比较关注的,在大学生中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无疑会促使他们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目前在校大学生提出入党申请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比例在48%~92%之间。毕业年级在校发展的党员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25%~42%。如果仅从数字上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政治上是要求进步的。但是通过近三年的滚动调查,我们发现,关于“你的信仰”,选择“共产主义”的分别占31.4%、38.7蹦和35.6%。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申请入党学生的人数,而且也低于学生党员的人数。这说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很复杂的。就此我们曾走访过多位学生管理干部,他们也普遍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状态,其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倾向是相当普遍的。功利化的动机必然要导致功利化的行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相对更关心与自身利益关系较为密切的事物l普通学生则更加注重与自我相关的、具体且现实的利益追求;而对那些无利可图的政治活动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因此,加入了党组织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具有了较高的政治素质。
二、关注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消极表现
政治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政治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合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在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学生消极政治态度的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心度不高,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治冷漠。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化的偏离是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形成的社会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间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十年,使广大群众对极“左”路线深恶痛绝,也使很多人对政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错误地认为“政治就是人整人”。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统帅”一切,政治工作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万能钥匙”等“左”的思想一直处于政治的主导地位。因此,改革开放后,远离政治、不参与政治曾经是很多人的真实思想和态度。应该说,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今都没有消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有过几次对青年思想影响颇深的思潮,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反映的是社会变革初期人们思想上的种种困惑和混乱。这场讨论观点纷纭,甚至在讨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命题,其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人生观的范畴。但遗憾的是,社会对这场大讨论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导向和结论,结果造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口号的流行。不久,社会上就出现了“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思潮。又有人提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不断袭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使得正在成长的大学生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政治问题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应该说,大学生对政治的种种不正确的认知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这与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思想文化偏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取向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利益关系、分配形式以及就业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政治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由于观念的解放、环境的宽容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彻底改变了以往政治统帅一切的局面,从而使得政治不再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而人们把更多的视线转移到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了人们对政治的逆反和游离心理状态,大学生也不例外。虽然高校很注重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但是,当问及“你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有什么意义”时,选择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增强对社会的了解、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打基础”的占42.6%;选择“提高交往、表达、理解他人等方面能力的”占36%;选择“能够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只占28.6%。可见,大学生更多的是从实效方面考虑自己的行为取向,这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他们的影响。
3.个体政治观的不成熟是必然因素
目前在校的绝大多数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涉世不深,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尚在形成阶段。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纷纭复杂的,很多政治问题都与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而很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问题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问题,使原本就难以辨别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更加难以判断。另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也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政治评价和判断时有了更多的参照,而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迷茫和困惑。因此,他们不愿在传统政治观框架下谋求个人发展,渴望摆脱政治的束缚,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
三、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1.提高政治认知水平,强化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
从国家民族进步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任务。今天的大学生将在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担任各级领导和管理工作,并直接参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以保证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政治上具有敏感性、冲动性、反复性及可塑性等特点。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所表现出的消极态度与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将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通过开设“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法学”、“现代思维方法与现实生活”、“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等系列选修课和“思想、理论、人生100讲”系列专题讲座,弥补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纠正偏见、提高政治辨别能力。
2.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人的政治观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这种反应不仅是感性的直观,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不断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是非常敏感的,通过政治事件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例如,2008年发生的“藏独”分子阻挠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事件,各级党团组织都在第一时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在政治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受到世界的好评。所有的志愿者都从这次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如大学生所说,要以崭新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然而,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政治活动都是与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的,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在了解事实、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多年来,我们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启动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课堂常规化载体——“红色驿站”和“航标学习实践社”。以“在红色中体验伟大,在经典中铸就崇高”为宗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组织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到街道社区做助理,让他们深入基层参与党政管理工作,从而加深他们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组织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去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变化,在送医送药下乡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变化,从中体会到党和政府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等诸多问题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此外我们还组织人文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了解企业通过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等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思想境界和道德理想得到了升华,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等得到了提高,也使他们对国家民族进步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
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