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适合是高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即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其一,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就是要惠及全体,一视同仁。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就是学生必须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包括德智体,包括情商。其二,提供合适的教育。所谓适合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关键词:适合 教育 尊重 发挥优势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人类早期的高等教育活动萌芽于各文明古国。古希腊的“雅典大学”、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学”以及古代中国的稷下学宫、太学,都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
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其后,欧洲高等教育经过近代化历程,获得较快发展。19世纪初,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的思想,并在柏林大学成功地进行了实践。至20世纪初,美国形成了私立大学与州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初级学院并重的体系,并最终确立了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初具雏形。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www.lw881.com蔡元培成功地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民国制定了多种高等教育法规,形成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得以确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高等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在于适合
教育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当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知识信息时代,人才是国家富强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教育思想,将学校教育列为人生终身教育第一本位。家庭,社会,政府,国家,都将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国家为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断改革教育制度。现今的教育已不单是传授知识,而是追求更高的价值。教育应当是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教育的生产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挖掘其创造的潜能,发展人性的丰美内涵。在教育普及的时代,如何培育出有能力的人显得更为重要。
为此,我认为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在于适合。何为适合?适合在词典中解释为适宜,符合。就是符合某种特质。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曾展示过适合教育,他所谓的适合就是因材施教。著名的例子即是孔子在对待其不同的两个学生的态度。《论语》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2]。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可见因材施教是与学生发展相关的。纵观国内外教育,由于处于不同的国情背景,教育方式有所区别。中国实行高考制度,义务教育是统一的教育,学生坐在教室里接受统一的知识,大多数老师只是单向传授,也许有个别老师会与学生互动,以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方法。但并不能改变整体的局面,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得到高分。十二年苦读考上大学,依旧是教师单一教育,成绩依旧很重要。不同的是大学不仅仅是学习,更有更多的社团活动,可符合学生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从某方面说来,有些接近于适合教育。相比中国而言,外国的教育似乎更能培养出有技术的人才。国外更注重学生的兴趣,不会嘲笑任何一个有奇思构想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学习知识而没有实践。但是因为受种种
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无法与国外一样,但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追求不能放弃,唯有不断改革教育才有希望。
三、教育适合就是要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数量大扩张的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多地收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认为,适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借口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而忽视质量不高的现实[3]。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运行阶段,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不断的接受挑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适应和适合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艰巨任务[4]。
四、教育适合就是适合人的内在发展
适合教育归根结底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适合是因材施教,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涵的生命资源。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天赋,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换言之,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一句话,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教师的职责,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省的精神。以人为本的适合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产生差别对待。过分看重分数,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对违纪的学生严厉粗暴,缺乏宽容,缺乏耐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缺少足够的关怀,这些现象都不是以人为本的适合教育。以人为本教育主要以“教育、管理、引导、服务”的理念相结合来体现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宗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及理论水平进行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在注重品德第一位的前提下,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同时必须坚持深入浅出地长期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要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教育、中国的古典文化教育、西方经典文学和哲学教育、美学教育、艺术教育、礼仪教育及中华民族精神贯穿其中。使当代的大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从而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分辨能力、鉴赏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及人文底蕴,使他们自觉地具有选择性地吸收不同来源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和反动势力的宣传,自觉自愿地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学习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感化青年的目的,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五、适合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适合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合人内在的自然的发展这两方面发展。适合教育不光需要教育者的努力,必须要使家庭、社会、学校共同营造育人环境,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必须重视教育,受教育者本人也必须主动接受系统教育和配合教育,要创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员育人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是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决定的,也是社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因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适合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2]安德义.论语·先进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0:42.
[3]毕诚,刘建武.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51.
[4]张有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