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人本宗旨古已有之,而当前很多教育模式却逐渐走向反面:教条,顺从使得学生个性丧失;空洞说教却远离生活;急功近利而道德教育功能缺失,所以对此应该让人生教育和道德教育真正走进学校,改善学校功能,培养造就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满的人,实现教育的回归。
关键词:人本教育 个性 道德 人生教育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不仅仅是生产和自我生产的过程,更是其人性复苏,不断走向精神自觉的历史,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教育的潜移默化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转变,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带上了不少功利和说教色彩,离教育的人本宗旨越来越远,因而如何塑造人性,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是时下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最大现实。
一、历史上的人本教育思想
综观古今中外,其实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直在为我们所坚持。
孔子教育学生要“克己”、“爱人”,即注重一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使之“成人”,进而学会如何“做人”,而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如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倒不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而是因为孔子觉得如果要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会更精通,作为自己的学生应向自己多学礼义之道。(见《论语?子路》)对此,苏格拉底也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唤醒人固有的概念,只能促使其先天素质的暴露,决不能给予人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教育的任务在于要求人深刻地思考和达到道德的完善。可以看出,不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在强调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和目的的工程,除此之外一切所谓的教育都是徒劳。此外,人类教育史上不得不提克里希那穆提,他的《一生的教育》(中文名《教育与生活的意义》)更是直面现代教育的真相与今日世界的危机,并探讨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以及我们需要的学校。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虽然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询生活的全部意义。可见,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思想里也是离不开“人”的。
二、当今教育的误区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反省现实。人类进入新世纪来,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以往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所无法比拟的高度。同时,经过相当的文化的积淀,对自我的教育无论是从其思想还是手段方面来看,都已极大丰富,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我们的教育却逐渐走进了远离人本宗旨的误区:
(一)顺从权威,个性丧失。
理想的教育不仅“有教无类”,同时也应是“有学无类”,即只要是合理的,体现世间规律的一切道德真理都应为我所学,而不是以权威或教条的方式来限定我们知识寻求的范围,然而从我们很早起,舆论与传统便似乎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在孩童时期,由于教育和社会的压力,顺从附和的行为便开始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当一个学生说出答案后,老师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时,本来有表达想法的同学也会缄默不语,选择了附和。此种情况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指出的那样:“一旦我们的内心有所依赖,那么我们便被传统紧紧地控制住了;依照传统方式思考的心灵,无法发现新的事物。由于附和顺从,我们便成了凡庸的模仿者,成了这残酷的社会机器中的齿轮。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而非别人所冀望于我们的思想。一旦我们附和了传统,我们便只会想到我们应该变成什么模样,而加以模仿。”这种无条件的顺从带来的后果是对人个性的扼杀,更是创新能力的泯灭。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就有了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就会束手无策。
这种无处不在的顺从附和实质上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反应,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当在自己的思想和权威教条之间面临选择时,接受权威无疑可能暂时有助于掩饰我们的困难,规避同权威对抗的风险,但顺从了权威,便要甘受权威控制,必须摒弃自己的智慧和自由,也即个性的丧失。
(二)急功近利,道德缺失。
眼下的教育在某种方面已经沦落为世俗成功的工具了。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热衷,不是导向人的内心的培养,人生幸福的向导,而是导向现实成功的窄门。用浅薄的唯物主义来作为一生的向导,读好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机会的话,出人头地。一个人的一生, 在如此教育的整体环境中,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快乐。学生被揠苗助长,教师在职业的现实要求面前屈服,家长插不上手。从出生的那一天,就看见孩子一生的道路。 关于幸福、关于价值、关于爱,关于成功和失败,所有人生旅途的风景,只是不足挂齿的装饰和碎片,尤其是道德教育 的缺
失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健康心理和崇高人格,于是,我们会看到诸如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事件层出不穷。
当然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因经济基础变革引发的道德分化,价值多元,使得我们的教育一时竟茫然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剧变。而与此同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大行其道,它们牵引着教育的方向,培养出了一批批工具化的人才,但作为人之灵魂,得以生存立足之本的道德塑造却缺失严重,使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背离其主旨。
(三)空洞说教,远离生活。
教育源自生活,本质是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理论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但在知识的内化中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我们不遗余力地宣扬知识的神圣性,追求它体系的严密性,却不愿享受来自生活的精彩;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和事实,在发展了智力的同时,然而却没有启发对人生整体过程的了解。于是,我们成了具有高度智力的人,擅长于对问题的种种解释,甚而是诡辩,教育仅成了训练心智的工具,在道德培养上则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仅流于形式,结果是虽然提升了效率,但离生活却越远。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正确的教育,应该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然而,要实施这种新的教育,我们必须由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重新出发,让知识重新回归生活。
三、教育的人本回归
人始终是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所以未来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和教育,就此来说,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当时刻围绕人本主义这个核心展开,反之,一切都将是舍本逐末。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一)大胆质疑,鼓励创新,培养独立个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具有自己的心智力量,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当我们对于一些看似已成定论的东西如果有一己之见,应当大胆提出,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争论来解决问题,真理越辩越明。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有学生对问题有了不同答案,或者是对你的讲解提出质疑,此时每一位教师千万不能抱着标准答案来简单地进行判断,或者对学生的异议出言相讽,这种做法将严重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扼杀难得一现的独立个性。相反,一个明智的教师此时不管学生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是对其大胆质疑的精神表示赞许,对其进行鼓励,然后再去分析答案。
经过这种教育,我们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已成定论的教条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看似权威的理论也非不可动摇,原来自己的思想还是有价值的,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使自我心性得以复苏,个性得以独立,进而会觉得世界不再乏味无趣,会充满利用自己的心智力量改变世界的冲动,这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
(二)重视人生教育,让教育走进生活。
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走向文明和精彩时,教育却逐渐被孤立。人的一生离不开教育,但我们缺少的是让我们理解生命,懂得生活的人生教育,与简单机械的理论教化相比,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教育,受益终生。
当然,接受生活的场所不可能完全将学生置之于生活中,学校依然是受教育的重要地方,但这就对我们的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采何种管理和教育模式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成效。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一所广大、兴盛的学府,将千百个儿童聚集在一起受教育,凭它的壮观和成绩可能制造出银行职员、超级销售员、企业家、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肤浅人群;然而,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而惟有小学校才有助于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学校里从事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可见,成功的学校教育不在于规模,有时候小学校更能早就人才,主要因为任何有基本价值的东西,都是无法借着集体教育来完成的。如果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个别困难、脾气、能力加以仔细研究、了解,教育者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智慧的人。
这种学校教育方式在我们周围虽然不多,但也有人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某校发布了这样一则读书会消息:
本周六(4月7日)“学校、克氏教育”主题读书会(第五期)
频率:每周一次,
参加形式:开放,
条件:
不要求:学历出身等硬件资格,只需要有认真的态度
希望您:最好是教育者,或者有志于搞教育的同行者,
由于此主题读书会最终希望能延续成为一所真正的实体学校,所以希望与您可以达成这些原则(有待于参与的各位再增加其它原则):
1、理性。不会众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尊重客观事实,不靠感性和冲动去做事,因为要持久的耐力才能坚持下来。
2、担当。任何时候都尽量不去埋怨他人,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勇于承担,跳出圈子看问题,看自己,下次才能做的更好,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慎独。孤独不是寂寞,更不是另类。孤独是可以孤独思考的机会,可以守住寂寞,可以与他人分享交流观点,可以深入思考,产生思想。
4、认同。可以为了实现目标,保留不认同的观点,但是会尊重每一个人的发言权力。为了做事,总要选择其中一部分更加合乎教育发展的观点,执行下去,沿着既定的方向走下去。
5、执着。专注、专心、专业去做好教育,但不是固执地去做。育人工程,时间耽误不得,并且没有回头路,必须执着地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有做长期工的思想。
开放的形式,无要求的条件,这些足以吸引各个阶层的人前来参加;理性、担当、慎独的原则更是对参与者道德责任的培养。无疑,这样的教育将对受教育者的人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重视生命教育,尊重生命。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使得我们漠视了个体生命的尊严,周作人在《蒙氏教育法的研究序》中对中国儿童教育史的回顾时一开始就讲到:中国人很有点奇怪,他把自己的性命与儿童都一样地看得不大值钱。中国的死亡率之高,我们如将一半归功于那些许多所谓功侔良将的大夫们,那么低能率之高也就不能不说是那些不知儿童为何物的教师诸子的功劳了。
这是时代的局限,但时至今日我们不能继续延续这种可怕的传统,教育者们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多样性,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其次更要懂得生命的平等性,唯此方能去尊重和爱护每一个人,包括其他生命。
当然,要想实现教育的人本回归,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和实践的还有很多,我们明白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践行,但作为当代人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应是弥足珍贵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