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教师的幸福离不开对教师尊严的维护。而一些经典的教师隐喻却遮蔽了教师尊严。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从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以及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外尊严着手。
关键词:教师尊严 教师隐喻 反思
一、教师尊严缺失的现存样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的隐喻,主要有“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1]。这些经典隐喻一方面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理想形象的期待,另一方面却使教师的尊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外在尊严的缺失。蜡烛、园丁、工程师等这些经典的教师隐喻,是社会给予教师的高标准的期待,而在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外在期待下,教师作为一个人本身的角色被弱化了。可是,实际上,教师不仅仅是“道德人”,同时也扮演着“经济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等角色,社会往往只关注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所承担的责任,而忽略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可是社会却时刻关注着教师的行为,某个教师一旦出现问题,他往往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并且大家往往会把个别的现象扩大化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许多学生或是家长对教师的语言侮辱、殴打等一系列事件,都表明教师人格尊严、生命尊严的缺失。
第二,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尊严的缺失。在教师经典隐喻的影响下,教师的道德形象几乎上升到了极致,古代教师以一种深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充任起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力求达到圣贤的境界,成为“人皆仰之”的道德主体[2]。现代教师也往往把自己当成蜡烛、园丁、工程师,塑造了崇高的为人师表的形象,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角色,有自己的情感需要与喜怒哀乐,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承担着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在与职业角色要求起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牺牲这些需要。
第三,教师职业外在尊严的缺失。回顾历史,教师职业自产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外在的社会功能上,不管是古代强调的“师”对于“道”的价值,还是近代“师”对于“国强、国富”的价值,还是现代“师”对于“知识传承”的价值,都是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外在表现[3]4。而教师职业的尊严也是依靠此获得的。教师经典隐喻把教师职业的这种外在价值神圣化,这首先反映了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可是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当这种过高的期待没有实现时,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另外,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被局限于一种传递性的价值,如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等,而教师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影响,却得不到社会、家长的认可。
第四,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缺失。根据教师经典隐喻,教师似乎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实际的社会地位却很低,更缺乏一种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这种极大的反差让有才能的人往往并不选择做老师,而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也纷纷选择跳槽。另外,不管是蜡烛、园丁还是工程师等传统隐喻,强调的都只是教师对于社会的外在价值,并未涉及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满足[3]12。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工具价值,即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具,而没有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身价值。
二、维护教师尊严的建议
维护教师尊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外在尊严。教师经典隐喻反映着教师崇高的师表形象,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为师首先是做人,然后才能成为“人师”。叶澜也曾提出:“如果只从社会角度,站在特定意识形态的立场去界定‘教师’含义的话,教师不过是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满足培育社会需要类型的人的代言人、执行者,教师本人作为人的尊严和需要,已经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3]32可见,对教师的尊重首先应从社会对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认知开始,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是前提而不是背景。其次,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及其实现,要以满足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为前提,如基本的物质需要等。让教师在这种期待下,既能享受到基本的权利,又能有为更高价值目标奋斗的动力。而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机构,也应该认识到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关注教师实际的生存状态,揭露有损教师基本权利的行为,引导人们认识到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n
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