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阐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译写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针对我国目前中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在词汇、语法和篇章段落的教学中如何注意和克服上述差异,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误译以及语用失误现象出现。
关键词:中专英语 译写 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中专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而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它存在于中专英语阅读、听说、译写教学中的各个方面。从中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汉译英是中专英语教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段落和篇章写作则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词汇贫乏、语法生疏之外,一个很重要而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书面交际时,不能按照英语的规范和习惯行事,无法有意识地排除本族语言或社会、文化习俗的干扰,折射到较深的层面上,就是文化差异的问题。结合本人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中专英语译写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词语搭配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词的固定形式和搭配用法,不能把汉语的搭配法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如汉语中的浓茶、浓墨、浓烟,同是一个“浓”字,英语则分别译作strong tea,thick ink,dense smoke。所以,与不同的词搭配,要用不同的词,否则就词不达意。此外,对于英语中的众多固定搭配,特别是动词词组的搭配和一些短语的用法,写作时应注意,切忌望文生义。否则,会啼笑皆非。
二、禁忌语差异
我国著名电影“金鸡”奖”,先译成“goldencock prize”,谁料到 cock一词除了“公鸡”外还有别的不雅之意,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colden rooster prize才妥贴。据报载,我们不少出口商品在译名问题上出现过类似的问题,给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造成了不该有的损失。
三、表达方式与习惯差异
汉语有时用几个词就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译成英语,要注意不能只拼凑几个单词就了事,而应考虑句法的规范。如要表达“落井下石”这一意思,不可写成“fall into a well and then drop stones”而应译成“drop stones on someone who has fallen into a well”或者是“hit a person when he’s down”。
汉译英时,有时译句虽无语法错误,但却有失英语的表达习惯,成为不伦不类的chinese english(中国式英语)。如表达“我身体很好”,应写成“i’m healthy”或“i’m very well”,而不能说“my body is healthy”。
英语的时间副词、地点副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于汉语。汉语说:“我们在教室里学习”,而在英语中却说: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我们学习在教室里)。汉语中状语“在教室里”要放在谓语动词“学习”前面,而英语中状语就得放在谓语动词“学习”的后面。英语时间、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一般都是从小到大,地点状语一般在时间状语之前,汉语却正好相反。频度副词的位置也要因句式的不同而调整,个别副词如almost,only等在句子中位置的变化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如“only books can give me pleasure。”和“books can only give me pleasure”,有明显的差别,前者强调“只有书才给…”而后者则强调“书只能给…”
四、思维习惯差异
英语陈述问题时一般是前果后因,而汉语惯于先因后果。如“群众来欢迎他,这使他感到高兴”,英语译为“he was pleased with the crowds that had come out to meet him”。汉语表达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感受或看法乃至作为状态时,一般用人作主语;但英语较为含蓄,似乎由于客观情况使人有所反应,所以常用非生物事物做主语。譬如“有人敲门”,按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往往会写成“someone is knocking at the door”,但地道的英语表达法为“there is a knock at the door”。再如,“他
因事进城去了”,应写成“business took him to the town”,而不能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写成“he went to town for business”。
下一篇:关于美国家庭学校运动的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