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本文是个人多年自然教学实践活动的归纳和总结,主要从: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学生动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阐述,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去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发现自然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类比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验材料,使学生对所观察的对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有利于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习第六册《水的压力》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将用手“吹”泡泡与用水“吹”泡泡这两个实验进行类比,从而顺利导入了新课。我先让学生做口吹泡泡的游戏,接着我给学生做用手压蒙在漏斗上的橡皮膜,使与之相连橡胶管的一端“吹”出泡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橡皮膜受到手的压力的向内凹的现象,从而了解到用手能“吹”出泡泡的秘密是橡皮膜受到了手指的压力。再指导学生做用水“吹”泡泡的游戏,孩子们把蒙着橡皮膜的漏斗放入水中后,发现橡胶管的另一端冒出了泡泡。这时,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以上两个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与不易观察的另一类现象进行类比。当我问为什么水也能“吹”出泡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是水产生的压力。
二、学生动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动手,还要激励学生多动脑,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学习《风的形成》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上口、下口和内部相通的实验箱,然后把风车放在实验箱的上口,当我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箱内的空气流动吹动风车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从下口吹,有的学生说点燃箱内的蜡烛,有的学生说用书从下口煽动,还有学生说抽开实验箱侧面的玻璃,能让箱内空气流动成风。当我问那种意见好些时,有学生认为第一种意见好,有学生认为第四种意见好,争执不下时,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到讨论时所说的四种方法都能使风车转动。当我问点燃箱内蜡烛后箱内空气是怎样流动时,学生的思维又向纵深发散开了,有的学生说从实验箱下口流向上口,有的学生说从箱上口流向下口,我诱导学生设计了在箱下口放一根点燃的蚊香的实验,从而验证出空气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而成风这个结论。
三、学生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就是从观察的许多事物中,排除、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次要因素,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征。
例如学习《哺乳动物》一课时,抽象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分为三层。第一层在观察各种动物的基础上,挑选出外形比较相似的动物,即挂图上的猫、牛、猴、狮。第二层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挂图充分讨论,如从外形比较,它们表面长毛,有两只眼睛,有耳朵、嘴巴、爪子和四条腿等;从发育来比较,能长大,能繁殖后代,会给小动物喂奶等。第三层抽象出这些动物的本质特征,怎样才能使学生找出本质特征呢?我引导学生将猫、牛、猴、狮与金鱼、青蛙进行比较,找出只有猫、牛、猴、狮特有的,而青蛙、金鱼不具备的特征,这样讨论的结果,即抽象出猫、牛、猴、狮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哺乳、胎生。
四、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能力,只要教师教给他们必要的方法,并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在难度不太大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学习《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动手实验之后进行归纳概括,去伪存真,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这个科学的结论。
总之,在观察实验课教学活动中,经常地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口、动脑和动手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不仅能学到自然科学知识,也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