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在大学新校区建设繁荣的背后存在着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增加新老校区之间的交流,完善制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赋予校园建筑丰富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新校区 校园文化 文化交流
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纷纷建起了新校区,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但是新校区在传承和弘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交流的障碍
首先,师生之间近乎陌生,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学术交流,更难说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得到老师的关怀。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常常下了课便赶校车回本部或是回家,因为很少有教师会住在郊区,这样学生就很难在课后与老师有深入的交流。特别是那些资深的教授一般很难在授课之余出现在新校区的校园里。其次,高、低年级的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一般新校区都是住着大一大二的学生,而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住在老校区,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不利,因为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大学规划、社团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方面都对低年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最后,不同学科之间缺乏知识与文化的充分交流。新老校区常常只容纳了部分学院,例如有些大学的新校区以文科学院为主,而老校区以理工科学院为主,而在新老校区之间联系文理学院的校园活动也不多,这就使得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互相交流与熏陶的障碍。
(二)人文景观的缺失
大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大学校园的景观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大多数的新校区里很难看到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在一个广大的新大学城里,穿行于不同高校之间大概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常常新校区里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都是四四方方,每栋近乎一样,这种现象很难让学生体味大学校园应有的文化特质与学府氛围,这样的建设景观让大学何以区别其他的一般单位。没有了这种文化氛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大学的特色精神也就很难得到发扬。
(三)新校区特色文化创造的忽视
一些新校区虽然努力的在校园建筑、校园活动、知识资源等方面向老校区看齐,但是,一味的追求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新校区就失去了文化创造的重要功能。文化应该是在新陈代谢中发展进步,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新校区就应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不能只拘泥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而忽视了创造更具特色的适应新校区的新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在时代的不断前行中与时俱进。
二﹑完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要想成为一流的出色大学,新校区必须要在校园文化上给予高度的重视,避免校园因为“新”而缺乏文化氛围,因为“新”而忽视老校区大学精神的传承。对此,高校可以试图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增加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师生交流方面,新校区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教职工流动宿舍或者给教师在新校区安排一定的办公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有进行学术交流并获得生活情感方面的适当指导。不同学科之间,高校需要合理的安排新老校区的学院分布。新老校区之间联合举办一些学术讲座、文化节、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浓厚的“普遍知识”的文化氛围。高、低年级之间可以通过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增加交流,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为高年级增加活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制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在新校区的制度文化建设中,除了选择性的传承老校区的一些制度,新校区必须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对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不符合办学宗旨、不适应新校区实际情况的制度文化加以修改和完善,在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与时俱进的前沿性,建立起与新校区发展相适应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赋予校园建筑丰富的文化信息
新校区的校园建筑不能只是简单的四四方方,每栋教学楼与学生宿舍都同一设计,不同学院的教学楼可以增加一些学科特色,在建筑命名上可以多些文化底蕴。例如浙江工业大学的屏峰校区,将所有的校园小路按照西湖的“老十景”和“新十景”来命名,并把这些景点的典故刻在路碑上,当师生在校园
散步的时候,在饱览“西湖十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中的人物和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