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重视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相比本科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我国高职生就业率却一路走高,呈现反超高学历学生的势头。在部分地区,特殊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虽然近几年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高但稳定性低,本文在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提供相应对策,为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就业率 高职院校 稳定性
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分别较2008届高了1.1个、0.1个、1.7个百分点,但与2007届同类毕业生相比,“211”院校与非“211”本科院校仍分别低出2.3个、3个百分点,仅高职高专“一枝独秀”,比2007届同类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出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百分点差距从2006届到2009届分别为7.2、6.3、3.8和2.2,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几年保持稳定增长,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较好、就业市场缺口较大,但是在日趋增长的高就业率背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又如何呢?所谓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的优劣程度,只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比如工作的稳定率;就业岗位的特点,比如工资收入。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差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明显的不足。就业稳定性是指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数量在相当的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它的基本含义包括:其一,就业总量的稳定。其二,劳动就业在产业间和区域问的转换替代弹性大。其三,劳动者个体总的就业时间长。为什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会这么低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低的原因
(一)学生就业观念盲目
大部分学生当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十分茫然,对选择的专业不了解,甚至对专业充满很多不乐观的憧憬。与本科学生想比,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萌发较晚,一般在临近实习前才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选择等问题。对于就业较为理想化,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盲目乐观。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思维中,跟不上社会发展和现实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所能提供的存在明显的落差,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但是真正的就业教育几乎都是针对毕业班开展实施的,如安排一些企业到学校开座谈会、召开就业指导班会等,但是这些宣传活动或是指导课程的实质性的作用有没有我们不得而知。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指导体系,也没有专门的工作制度,人力物力的投入也是相当有限的,同时从事职业指导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够导致指导效果不佳。很多学校在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之后,往往对学生就不闻不问,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只有短期合作。
(三)学生本身能力的制约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自己很难胜任工作要求。当前不少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养成了“死读书”的习惯,但综合素质不高,尽管经过两三年的高职教育,理论知识懂一点,但职业知识、技能和做人做事等其他方面,刚毕业没多久,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被淘汰”也就成为必然。
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一)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使他们逐步了解认识自己以及所学的专业。在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生涯中,要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论文网在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