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深层次的原因,产生中国制造的根源是教育出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教育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教育体制
1.中国制造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在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开放地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开始为欧美和港台企业接单生产和原件组装,然后在产品上贴“madeinchina”的标识,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凭借物美价廉的价格竞争力优势,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走向了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的提法也就因此而产生。“中国制造”成为了中国经济暂时的骄傲,中国的产品终于在全球经济链条占有了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中国生产的制造业产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分工当中处于弱势地位。虽然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总量很大,但是外资控制着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在质量和数量这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核心技术更是供给不足,跨国公司挤占了我国大量的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空间,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大部分技术和关键设备都是依赖进口,引进并消化吸收,进而创新的工作处理得不好,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级阶段,所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始终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最低端位置,没有核心技术,最终是为外国企业做嫁衣。
其次,品牌缺失。中国生产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可以说现在已经遍布全球,然而在众多的产品中属于中国自己的本国的品牌却不多,大部分制造业中的企业主要是为他人进行贴牌生产,中国的企业从中收取非常少的加工费,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或产品转移到中国,所以制造和组等环节在中国进行,这就决定了中国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位置,与产品相关的研发和营销策略等环节则是由产品转移国负责进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它们的研发、订单处理、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等高端的环节都在本国开展进行,只把产品的生产这个环节交给中国来生产,市场配置资源的价格取决于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市场有足够多的廉价劳动力,而产品和设备在发达国家都研究开发并使之标准化和程序化,所以生产每种产品所用的土地、厂房、材料和劳动力都是非常清楚的,每一件组装产品的成本通过上面的成本很容易计算出来。因为企业管理和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所以企业缺乏市场和品牌意识,从而造成研发、订单处理、生产和市场营销等相关环节不能协调发展,从而导致企业在高附加值的品牌研发和销售等环节上毫无话语权,品牌是用户对一个公司所有印象的总和,它代表了相关的一切,它是每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且品牌在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收入,现在,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而中国品牌的却不多,中国的品牌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第三,国际世界狭隘的贸易保护。从2007年3月开始,海外接连出现了多起有关中国受污染食品和药品的事件,美泰公司在半年之内四次召回中国制造生产的玩具,“中国制造”开始在全球引起严重的信任危机。无论是接连的食品问题和药品问题,还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大批被召回,这些产品问题大部分不是中国制造的原因。
2.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
小学教育的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理论太强,脱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还是教师,因为教师的教法可以决定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的程度,现在提倡“实践”,希望学生能多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可是提倡归提倡,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现在的教材改的再完善,可是老师还是用那些老套的教育方法,那么教材的改革还有意义吗?以前都是初三和高中生才会没日没夜的学习,现在连小学生都整日拿着书本,上着补习班,等他们长大后会议起他们的童年恐怕连丁点的记忆都没有,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书海。这都是教科书的错吗?记得我在小学实习的时候给我触动最深的就是我学的那些东西在课堂上根本就用不上,什么导语,什么场景这些吸引学生进入课文的东西统统都没有意义。老师来了就讲哪是重点,哪不用看交代的都很清楚,甚至连考什么都摸的很清楚了。我觉得他们学的不是知识而是套路,他们现在也不会在乎教材什么样,因为老师心中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教材,那些所谓的实践能否成为学生课堂的主要内容,关键还是要看老师怎么讲;其次是现在的考试制度太僵化了。现在的小学教育完全属于应试教育,平时所学的很多东西都是为了考试才学习的。例如,语文科目,老师在平时讲课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学生一定要记住,老师怎么解释这句话考试时就要照老师说的答,学生答别的内容就一定不对。在小学的阶段,每个人都知道听老师的话没错,所以,每个小学生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不足。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在巨
大的压力下我们开始思索学习的意义,社会告诉我们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于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上好大学,名牌大学,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力意味着可靠的立足社会的资本,所以,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成天陷于题海之中,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思考与选择,对自己的生活缺少体验与实践,外部强大的压力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想逃,但天地虽大,却无处可逃,中国的每一个省市都是如此,除非出国,耗费父母的血汗钱,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梦想,大多数人还是不敢做这种梦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制度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它的弊端暴露无疑,在一线的教师对目前的教育的感觉,是带着镣铐跳舞;莘莘学子面对高考,是一种欲拒还迎的无奈,说是选择自己的命运,其实无从选择,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让无数的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迷失了自己,理想的教育被现实的“功利”无情的打倒。
选拔的时机应当由受教育阶段后推到择业阶段;选拔的主体由教育部门改为用人单位——因为只有用人单位自己才能选拔出合乎自己需求的人才;选拔的形式应当由比较单一的与实际比较脱离的纸面虚拟的知识理论考试,转为用人单位所组织的、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能检验真才实学的丰富多样的选拔手段.国家的人才选拔焦点,应该由关注高考转移到关注就业阶段的招聘录用。首先国家应当继续规范和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使社会底层人员有平等机会通过公平的选拔竞争参与国家事务;其次,应当规范和完善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用人选拔制度,使得社会的底层百姓也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在政府背景的单位中谋求就业;再次,政府应当引导、要求和监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用人制度——以保证社会底层的优秀才俊也能脱颖而出。此外,将附加于大学文凭之上的外在功利剥离出来。国家应当禁止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时对文凭学历的歧视性要求。如此,高考和中国教育才能脱去炽热,回归自然平和的常态。
论文网在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