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已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本文从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几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就业 长效机制 调控 联手 对接 订购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高校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派出专人去建基地、搞就业,其结果仍有部分毕业生难以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要靠政府的政策调控、用人单位的岗位数额、创业岗位的自我谋取、各高校之间的联手协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建立起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才能形成具有我国特定阶段的毕业生就业特色。对此,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机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政府就业机制的建立是根本目标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取消了毕业生分配计划,实行双向选择,但就其毕业生而言,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是弱势群体,在就业十分困难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加之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造成用人单位是强势一方。尤其是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工作性质较好的用人单位,全国毕业生蜂拥而入,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出的价码很高且条件较苛刻,使前去求职的毕业生心理压力很大,毕业生认为工作难找。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又无人前往,造成有人找不到工作,有工作无人去找,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靠政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人才层次的调控机制。所谓人才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员。知识有深浅,技能有好差,研究能力有大小,这就决定了人才具有高、中、低之分。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等级的人才是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也是市场经济资源配备的原则。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相互攀比,不计用人成本,有博士不要硕士,有硕士不要学士,有本科不要专科,明明是技术型的却要研究型的,是中低级岗位的却要招高级的,这反映出无序的人才市场需要管理,各级政府的人事管理部门要承担起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调控,进行人才使用的合理布局,加大人才使用的监管力度,分层次、凭专业、按需要就业,将人事管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对人才层次、专业状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既能保证各层面人才的顺利就业,又能避免人才的极大浪费。
2.人才流向的调控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区域经济状况不平衡且逐渐拉大的现象。客观上讲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用人基数较大,毕业生纷纷奔往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适度量,当饱和后就不能再容纳了,越是发达地区人才的聚集量越大,造成人才难就业,发展的空间也小,而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相对不足,这应该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由于条件较差,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主动前往的较少。这就要靠政府对人才的流向进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控,利用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像干部支援边疆建设那样,靠政府行为,靠诱人的待遇,靠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政策调控,让毕业生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作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性腾飞。
3.人才需求的调控机制。政府对各级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高校招生时有计划也有序,毕业生就业时无计划更无序,这种不对称只能缓解一时的矛盾,而后期其困难更大、社会影响更广泛。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监管力度,按照人才适用的原则,对就业岗位、等级进行审定,是否符合本届各类人才总额比例的要求,使岗位与计划统一起来,市场与需求统一起来。
二、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的形成是有效途径
作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且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大学生的创业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毕业生自主创业外在机制的形成。大学生从校门迈入社会,可以说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为毕业生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1)舆
论导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鼓动毕业生去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舆论导向的宣传,鼓励毕业生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去实践自主创业,并在创业的路径上给予引导。自主创业是我国就业形式的一种,而且是有创新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受到社会尊重的、能尽快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就业形式。(2)政策支持:我国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还要从行业、资金、税收、社会环境、人才使用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他们在逆境中奋起,既是实现自主就业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更是通过这种途径去发现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社会环境:指全社会都应去关心、支持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开绿灯、除障碍,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应有责任。(4)创业前景:政府要对毕业生的创业立项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示范,也是一个培养过程,让他们在经济大潮中得到锻炼,体察人生,在创业中规范自我,实现价值。即使他们创业受阻,只要他们有所创新,政府仍可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位置继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2.毕业生自主创业内在机制的动因。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有一定内在条件的,这种内在机制的动因是需要个人去把握的,也是因人而宜的。
(1)胆识: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风险,既要有胆识,又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分析、定性,不是盲目的、赶潮的,而是理性的、可行的。(2)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要有创业思想,创业协调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高校毕业生与无专业知识的创业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自主创业的关系,专业思想与创新立业的关系,专业技能与创业起步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创业思想,才具有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3)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自主创业者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有组织、管理、协调、创新等能力。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创业内在动因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的综合指标,培养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尺。(4)条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具备上述动因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自主创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无论是何种行业,起步阶段的经济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决定了不是每一位毕业生都具备这个条件,就是争取社会、政府的支持,自己也得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否则,自主创业将是一句空话。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认同机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外在、内在机制之外,还要有认同机制作保障。
(1)观念认同:自主创业或叫自谋职业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取决于多种因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首要因素。由国家统包到自主就业落差很大,不进行观念更新、与时惧进,没有勇于创新、开拓之举,很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2)自我认同:高校毕业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的环境状况,市场经济的推进规律,自身具备的现有条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若认定自己走创业之路,就要在创业的道路上定好位、谱好曲,在自主创业的探索中创就业之轨迹,现人生之价值,报国家之培养。(3)家庭认同:每个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呈现多样化。父母、家庭对子女的就业很关注,对就业形式的认同在发生着变化,对坐机关当干部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有胆识、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家庭支持率在上升,走自主创业路的毕业生在创业初期能否得到家庭的认同至关重要。(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石。首先大学生是个有知识有智慧的特殊群体,每个社会成员对(下转第105页)(上接第48页)他们有一定的信任度,加之政府的政策倾斜,个体具有的特潜性,社会成员对他们的自主创业比较看好。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更需要社会的支持、认同。再次大学生应抓住自主创业之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按政策有原则讲诚信,在创业大道上摔打磨练、锻炼成才。
4.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需要政策支持、社会关注,政府在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就业之时,应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
(1)政策激励:政府应不断完善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创业初期的津贴补助,政策、经费支持。鼓励毕业生去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现了自主创业的同时,为更多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2)榜样效应: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太少,未形成气候,需加大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让毕业生了解到自主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式,不是无奈之举。多做自主创业成功之例、成功人士的宣传鼓动工作,用榜样效应去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充分准备自主创业,积极实践自主创业。(3)成就感召:毕业生
自主创业既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生实现价值、创造成就的一种较好形式。宣传媒体应发挥职能作用,对自主创业做出成就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报道,以毕业生创造的成就去感召
新一代毕业生走创业之路,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使命。(4)社会效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检验归结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突出的创业者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与地位,给予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能看到光明的前景和辉煌的人生之旅,使他们在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去回报社会,去实现人生的最大追求。
三、高校联手机制的圈定是重要手段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高校的中心工作,一把手工程。每所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机制。但高校联手机制的发挥至今仍很薄弱,若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联起手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将是事半功倍的就业机制。
1.高校专业连锁机制。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有很多院校是相同的,若某区域高校的相同专业实现在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上互补,教育、设备、资源共享,将该专业实行连锁机制。当某用人单位需要某专业的毕业生,都随时有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更便捷的是用人单位只要找到一所高校,就能了解到某区域各高校某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对某区域的所有高校来说,既省时、省事、省人力、省经费,又能起到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效果。
2.高校层次对接机制。区域高校都有本、专科之分,以本科院校为龙头,把本专科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层次上对接起来。用人单位需要本专科毕业生是有一定计划比例的,本专科院校可互相推荐毕业生,以形成用人层次上的对接,实现某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之特色。
3.高校区域联手机制。某区域的中心城市都设立有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的高校,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很大,人力、财力很有限,若区域各高校实行联手机制,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共同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共享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4.高校
人力资源联动机制。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各高校从事就业人员有限,若某区域高校将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实行联动机制,及时进行工作上的交流,信息上的互通,形势上的共研,做法上的互帮,就能形成一人做活一片,一事共振一方。
四、校企联合机制的扩大是发展之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对就业性质、条件的要求是当务之急,从第一线做起,在基层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打好基础。那么,校企联合是实现毕业生完全就业的发展之路。
1.校企沟通:各高校要积极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在实习中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用人理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知识,乃至于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校方应积极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调整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吃苦、讲原则、讲诚信、有开拓精神,校企双方在育人与用人的通道上,进行深入的了解,互信的沟通,以便于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需要。
2.校企联办:高校与企业联办的形式适应于当前的大众化教育。企业将用人计划、培养目标、动手能力、生产管理程序提供给校方,高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情况落实招生计划,再进行基础、应用理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教育,最后一年的实习交给企业,主要是生产实习、岗位培训、管理程序与研发能力的熟悉等。毕业生毕业后在该企业就业。
3.校企订购:所谓定单式教育。企业根据需要与校方联系,订购所需的专业、人数,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向校方提出培养的目标、模式,加强对校方培养过程中的监督,可随时修订教学计划,校方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订购合作的相关事宜,向企业批量输送毕业生,这种方式是毕业生就业的好形式。
4.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用人需要与某高校有长期稳定的用人、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其特点是高校设置有企业所需要的长线专业,培养层次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吻合,该高校的毕业生在企业有较高的满意度,企业可根据需要在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实行双向选择。高校可每年输送部分毕业生去企业就业,高校与企业之间保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林诗锋.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j].世纪桥,2009(17).
[2]王俊岭,李德海.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建设[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8).
[3]张少杰.
生存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效机制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4]张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06(06).
论文网在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5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