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 > 探析诚信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

探析诚信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 职业院校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明确行业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意识,精益求精,敬业爱岗,团结合作,才能适应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诚信教育是使社会系统协调、校园和谐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诚信教育 问题 和谐校园
  
  孔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与人相处要“言而有信”,社会和谐要建立在个人诚信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其实质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诚信。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清楚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作了精辟的论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结合高等学校的现状,可以得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科学发展、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关系融洽、稳定有序、环境和谐、充满活力,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一、诚信缺失是造成高职院校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高职类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学习不诚信,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经济行为不诚信,蓄意拖欠学费;不诚信就业等等。
  1.旷课、逃课现象严重。
  在当今高职生中,经调查没有旷过一次课的几乎没有,学校查得紧,就请人代上课,或屡屡请假,请假理由很荒唐,甚至有些学生以仍然健在的长辈去世为由骗取教师的同情来准假。
  2.考试作弊成风。
  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可见在目前高职院校中,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是普遍的无争的事实。虽然各高职院校均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纪律,在考试管理上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3.恶意欠费、拖欠贷款。
  近年来,高校学生恶意欠费问题及拖欠贷款问题已经影响到部分高校的社会信誉的问题。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同时国家又不允许任何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的父母为城市下岗职工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之学生开出家庭困难证明又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这反映了高职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也折射出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4.求职择业弄虚作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大肆捏造虚假履历、证书,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合同意识淡薄,在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后,频繁跳槽,草率毁约。此类不诚信的现象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时有发生,这种失信行为,不仅损坏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制约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而且致使一些高职院校的声誉受到不良影响。
  
  二、高职院校对在校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欠缺的表现,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当然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高职教育中诚信教育体制不完善。
  道德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有教育学家对学校德育不无幽默地说:“我们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儿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简单化。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简单化和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的理想化、片面化。德育目的还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性,忽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致使现在部分高职生缺少起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其次是德育内容的滞后性问题,致使当代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诚信与成才的关系,同时,也致使有的大学生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缺少最基本的理解。正是由于高职院

校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的简单化,致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产生了误区。
  3.高校教师诚信缺失和个人素质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做学问”,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科研工作中,都要忠于职守、热爱专业、认真负责,决不能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但长期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不少教师往往忙于追求学科知识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思想教育方面,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教师观念却很淡薄,这给诚信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特殊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强诚信教育,努力构造和谐校园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当前学习“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实守信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品质,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诚信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诚信精神,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高职院校诚信环境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3.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档案。
  总之,我们要始终以和谐为目标,加强诚信教育,推动学校稳定、持续发展,最终建立和谐高校。
  
  参考文献:
  [1]袁明刚.诚信: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4卷,(6).
  [2]郭素芳.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构想及作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6).
  [3]陈子冰.诚信的涵义及其价值[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2).
  [4]张育琳.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西宪民.打造“十心”服务,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影响力[j].新课程研究,2007,(08).
  [6]陈运庆.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2,第20卷,(2).
  [7]张阳红.新时期高校诚信教育探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15卷,(1).
  [8]王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教书育人,2005.1.
  [9]晃永国.高校诚信教育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2005.12,第22卷,(6).
  [10]赵素珍.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第7卷,(5).
  [11]夏书堂.浅谈高职院校的诚信建设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4).

论文网在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5077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