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红色文化资源在中职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析

红色文化资源在中职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中原红色文化的内涵及载体

  红色文化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下,在长期革命过程实践过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形成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范,对于指导我们当今各方面工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价值。

  河南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二程”等。毫无疑问,中华名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八大古都之中,河南占据四位( 郑州、安阳、洛阳与开封) 。在这片沃土上,历史上许多的历史史实曾在这里上演: 如武王伐纣、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楚汉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等等。

  而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河南同样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名将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至今仍鼓舞全国人民。再如近现代史上的郑州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均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上述可知,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河南大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因此,在河南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要注意与河南地方历史文化相融合,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科学分析评价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并把它加以时代转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红色文化资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中职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来促进中职生德育。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政治教育形式,来加强中职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推进中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探索进一步实现其人生价值;让中职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从中我们可见,红色文化资源在中职生德育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河南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载体作用,为中职生德育教育提供更多动态性的资源载体。

  二、中职生德育教育在继承红色文化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第一,红色文化确保了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正确方向

  中职生是国家未来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主流意识是什么、思想状况如何,同时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为了维护其政治稳定,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养中职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其从心理卜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而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的最重要载体。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在一路风雨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革命前辈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伟大精神,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创造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凝聚和升华,这是革命前辈们用血肉筑就的一部生动感人革命史,作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具感染力,有利于直观生动地帮助和引导中职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爱国情感和与时俱进精神,保证了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二,红色文化丰富了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教育的途径

  当前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职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红色文化“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内涵,为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在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中职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革命英雄人物、著名革命事件教育,使其认识到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们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品质才能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取得胜利,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革命先辈们产生崇敬之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中职生主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红色文化也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对历史传统精神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价值永恒与一定时期的特定内涵。之所以说红色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就在于红色文化内在的承载了当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广泛存在,形式多样,(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117页) 利用红色文化拓展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红色文化的地方特色,且结合中职生心理发展现状及专业特长,深入研究、挖掘,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达到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信的效果。

  第三,对中职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中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价值永恒与时俱进的融合。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的道德新风尚。在中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开展创新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与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密切结合

  第一、通过手段创新加以实现。在当下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科技手段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声、形、景并茂, 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使得中职生在愉快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效率。

  第二、通过内容创新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挖掘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 必须根据客观环境与受众对象的不同来选择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 特别是要注重在重大节庆时期如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在此期间因时制宜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样能够有效激发中职生的爱国情感倾向。

  第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创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 如红色歌谣演唱比赛、播放红色经典影片、红色文化征文、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 以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让中职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创新, 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得到张扬, 才能融进时代精神, 融入现实生活, 为中职生所乐意接受,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8605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