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晏阳初,四川省巴中县(今巴中市)人,生于1890年10月26日,卒于1990年1月17日。享有“全世界平民教育的先行者”、”让我们内心爱的火苗开始燃烧的英雄学者”、“具有坚韧信念和勇猛开拓精神的真正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的盛誉,更在1943年与爱因斯坦、福特、杜威等一同被评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1945年被美国旧金山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1967年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 1987年被美国总统里根授予“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其教育经历如下:五岁(1895年)启蒙入私塾,十三岁(1903年)赴阆中的西学堂求学,十七岁(1907年)入成都第一中学任英文教师,十九岁赴香港深造。时至1916年,可以说是他人生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夏,他跨出国门,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为日后他的教育思想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18年夏,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正值一战时期间,他义无反顾的奔赴法国战场,从事起了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他为华工代写家信和翻译等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这些被西洋人轻侮和蹂躏的“苦力”们并不粗笨,他们虽然很苦,但却蕴藏着无限的“脑力”。为了开发其脑力,他首先创办了华工识字班。并自编了常用汉字《千字课本》,富有简单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十分适应华工的学习需要。通过识字班的三个月教学,成绩显著,由此很快得到推广,形成识字运动。一年后,仅在法华工的二十万人中就有38%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能够书写家信和阅读由他创办的《华工周报》。通过这些活动,他发现中国的民众不缺乏智力,所缺的只是读书求知的机会,更使他发现了广大民众的“苦”与“力”。1920年7月,在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即开始准备回国。8月抵达上海,目睹祖国的各种状况,深感推行平民教育刻不容缓。
二、精英海归的教育梦
晏阳初对旧时中国农村的“诊断”是“愚、穷、弱、私”。其药方为四大教育。即:1、愚昧,所以要培养知识力来攻愚,需要文艺教育;2、贫穷,所以要培养生产力来攻穷,需要生计教育;3、多病,所以要培养健康力来攻弱,需要卫生教育;4、散漫自私,所以要培养团结力来攻私,需要公民教育。具体方面为:
1、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所谓文字教育包括三个最低目标:能使农民认识千余个基本汉字;给他们输入这千余个汉字所代表的常识;引起农民读书的兴趣。由此可见晏阳初十分重视广大民众的教育程度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他认识到提高全体民众的素质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而且他说:“使人人觉悟读书识字是人类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享受。若是只是一小部分人读书,最大多数愚蠢,必然产生许多痛苦和羞耻的事。”所谓艺术教育,则包括图画、音乐、无线电和戏剧教育。这是一种寓教育于娱乐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教育。
2、生计教育,这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的一种教育方式。晏阳初对此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备增加生产;二是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以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这就体现出晏阳初想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经营手段来改变旧有的农村经济形式,这种教育是一种实用型的教育。
3、卫生教育,这是针对当时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状况而言的。当时的医院主要是集中在城市,而且收费昂贵,农民无法负担,因此农村的病死率很高。晏阳初提出两方面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农村创建医疗卫生制度,并且系统化;二是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内外两方面来保障他所说的农民的“强健力”。
4、公民教育,这是针对晏阳初所说的中国人“私”而言的。晏阳初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人”,而根本的根本又在人际问题,即“人与人的问题”。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农民的团结互助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和政治道德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博士“下乡”的定县实验之梦
晏阳初说,乡村建设的使命不是救济农村或办模范乡村,而是“民族再造”。“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它之所以担负起民族再造的使命,是由乡村的重要地位决定的。1、乡村是中国的经济基础,所谓“以农立国”,离开三农,国家就不能存在;2、乡村是中国的政治基础,中国政治的出路必须从最基层的农村政治开始;3、乡村是中国人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主要代表中国的是居住在无数农村里的广大民众。晏阳初有着强烈的乡村建设梦想,欲使中国农村真正汇入现代文明。
晏阳初团队没有停留在的口号上,而是冲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走了知识份子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宏大的一次知识份子下乡运动。据统计,在定县实验区工作过的人员,总计约400人左右,每年在120人以上,其中留学国外者约20人,国内大学毕业者约40人。晏阳初提出“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实乃真知灼见。
四、实验被打乱,但精神永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定县沦陷,定县实验被迫中断。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定县实验创造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取得了历史条件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定县实验虽然中断了,但定县实验的精神与方法并没有中断,并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后来他赴美,在美国协助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平民教育运动。上世纪50年代,晏阳初赴菲律宾,成立乡村改造促进会和国际乡村建设学院。他继续使用定县经验,推动这一地区的乡村建设工作,定县经验开始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1956年在他的帮助下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并实现了真正的民选议会。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运行至今,专门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五、小结
晏阳初的中国梦是扫尽中国文肓,助亿万人民做新民,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让乡村建设成为真正的建设力量,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86073.html下一篇: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