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孝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字,在甲骨文中是标示祭祀祖先时有所奉献的形象。[1] “孝”是象形字,最早见于殷商金文,在周代的金文中便成为常见字。“孝”字的上半部分,象征着一个老人,下半部分,则是一个孩子,作服侍状。《说文》解释为:“善事父母,子承老也。”而甲骨文、金文中“老”、“考”、“孝”三字相通。[2]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孝”字就其根源来讲,属于伦理范畴,包含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人伦关系。《孝经?三才章第七》中这样表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其意义说明,孝道,就像是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永恒不变,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于地历久不易,更是人们应该去效法的法则。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孝的重视以及孝的地位至高,对国人的影响之深。
(二)孝文化教育
自2001年起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在对家庭美德的要求方面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将尊老放在家庭美德中的首要位置,说明了尊敬老人、孝顺长辈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如果家庭内部没有“孝道”作为核心支撑,社会的和谐安定便无从谈起。大学,作为学生到“社会人”转化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接受的教育,对其一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基。所以,对待传统孝文化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文化教育[3]。将孝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孝文化教育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现象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存在最为普遍的就是对待父母、长辈的失孝现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对待父母、长辈给予的建议从内心排斥,并对他们无礼顶撞,将“孝顺”二字置于一旁,这类现象的存在时间已经不短。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忽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现象令人感到痛心。如今,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这一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就已经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大学教育尤其不能缺少这一根基性内容。由于孝文化教育缺失,大学生并没有将顶撞父母的事情放在心上,导致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更有甚者对父母恶语相加或者拳打脚踢。
另一方面,大学生轻生现象频发。随着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相关报道,大学生轻生现象无可避免地成了时下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是继农民工、影视明星、炒股破产者等新出现的又一自杀高危人群[4]。由于中国人对于家庭以及孩子的重视,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中所少有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家庭的观念达到如此强烈的程度,这就为传统“孝”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以至于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处于大学阶段的人,渴望自己的想法被认可,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支配人生。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被父母横隔于眼前时,他们选择的不是同父母争取自己走好人生的机会,而且用“轻生”,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世界。轻生现象频发,从侧面反映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在《孝经》中有这样的阐述:“身、体、发、肤汝,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当大学生选择自杀时,也就将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父母弃之不顾,将孝顺全然抛开。
三、解决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建议
面对大学生孝文化缺失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问题,应从三方面着手准备。
(一)学校引导方面。在学校引导方面,不得不提的是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和引导。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氛围,高校的文化氛围才能相应提高。“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影响学生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气氛。[5]”家长希望学生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和文化熏陶,将孩子送到高等院校深造,学校理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不能将“重智轻德”现象恶化。所以,在解决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这一问题上,学校引导占主要方面,应加大力度让学校发挥其特殊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人生起点的主阵营,父母在对待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方面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有父母做好孝顺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耳濡目染的成为孝顺的孩子,继而带动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大学生的祖父辈已经属于老年人群体,父母如何对待他们,成为孩子们效仿的典型和代表,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将孝顺渗透于各个阶段,才能成就孩子的孝与敬。
(三)个人践行方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7]”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孝文化,认识我国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自身修养以及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进行孝道实践,对自己的父母、师长尽孝。另外,大学生在学习传统孝文化时,应对其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在辨证的视角下实践和发展传统孝文化。
注释:
[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引自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2]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1973.引自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3][5][6]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4]晏子康.大学校园轻生事件背后的反思[J].网络财富,2009(2).
[7]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86106.html下一篇:浅析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