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94-02
近些年,国内对德国各行各业取得的卓越成绩和成功经验介绍颇多,在教育领域尤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甚。事实上,德国整体教育实力相对较强,对其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2015德国教育与研究年度报告》中指出:“教育和科学研究一样,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是促进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优秀的学者、研究者和科学家为德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德国普通学校教育
德国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由不同的学校教育形式所组成,并且这一教育体系在各个州的实施情况也有所区别。例如,义务教育时间就有九年和十年之分。孩子是在五岁还是七岁接受四年的基础教育,主要看他们的成长发展情况。之后,孩子和父母决定接下来要接受哪种教育。
在初等中学里,学生要从五年级读到九年级。有些州需要读到十年级。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教育,年轻人就有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基础,能更好地与实践工作相挂钩。在实科中学里,学生要从五年级读到十年级。毕业证是可以进入职业高中或接受其他形式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德国有九个州初等中学和实科中学是不分开的。近些年,又有一些州效仿。他们的名称略有不同,主要有中等学校、地区学校和普通学校三类名称。
在高等中学里,学生通常要读到十三年级。在最后三年里,学生还可以结合今后较为明确的学习和从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这类学校提供两种毕业证书:一种是读完12年级后,可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资格证书,并能在应用技术大学里进行具有职业方向的初级学习和研究。这个毕业证书,同样也被其他一般高校所认可的。结束13年的中学学习,就可以申请到大学里学习。但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机会而是申请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现在几乎所有州的高等中学学习时间减少了一年。这样一来,想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需要读完11年级,想进入大学学习需要读完12年级。一些州还有综合类学校。读完此类学校,学生则可以获得初等中学毕业证、或者实科中学毕业证、或者高等中学毕业证。这类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形式,而且是需要根据学生的成绩来选择不同的课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且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双元制职业教育通常在义务教育之后进行。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职业教育来说虽不是必需,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进企业学习的机会就会很小。企业必须对重要的学校教育形式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评价它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满足了哪些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当学生逐步进入公司实习,他们还是需要从学校获得不同的知识。例如,初等学校毕业证书就是从事实践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事理论知识相对多的职业就需要高中毕业生。企业在选择申请者时,可以通过分管就业的单位或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主管单位(工商业联合会、手工业联合会)获得有效的建议。
二、德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公平性
2000年前后,我国探讨教育公平的研究呼声非常高涨。中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想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并非易事。教育公平,一是指机会的公平,即不论个体的经济情况如何,个体均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二是指资源的公平,即个体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利,不以个体所处的学校和所处地区不同而出现较大差距。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操作的做法和措施,即为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目前一些地区正在探索高中教育免学费。资源公平即为我国目前探索的就近入学措施,区域间、学校间校长教师交流措施等等,初衷和目的就是解决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
德国是义务教育的发源地。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目前的德国教育几乎是免费的,即使来德国留学的学生,只要申请公立大学也只收少量注册费。但是德国学前教育是收费的,并且要根据父母的收入来确定需要交付的费用。当然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德国西部生育率低,但经济条件好,很多家庭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很少送孩子入园。而在德国东部,条件相对较弱。因此,幼儿园是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属于社会教育范畴,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但实际上德国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也非常大。
德国教育能够从投入上极大地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充分体现其公平性,是有一定的背景原因的。第一,其经济发展水平高,福利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子女在读书上的花费较低。第二,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资源相对较多。第三个原因可能更多来自宗教、文化以及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重视和认可教育的作用,同时强调其个体的平等。当然在德国也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些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或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也存在较为单一,甚至缺乏的问题。但总体方向始终不变,且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为理想。
公平性也体现在对残障人士教育问题。每一阶段的教育,都会专门针对这一部分人群做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会有专门针对今后职业方向选择的辅导课程,如有学生在智力或肢体上有一定的困难,学校会对这部分学生再做相应的适合他们的辅导。事实上,对这部分人群的社会关爱不止体现在教育方面,各个公共场所到处都有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专门设施。各家单位必须要求保障残障人士的工作人员比例。整个社会对这部分人群的尊重和认可也非常高。 德国教育公平性还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如果按照目前国际范围内对高等教育评估标准,即一定程度上区分,精英大学、普通大学分等级的评价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似乎并不占有优势。德国的高校宗旨是服务于个体,是让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因此在分配资源方面较为公平,各个大学有各自的优势学科,但并不追求单个某一学校国际的排名。近些年,德国也在反思他们在高等教育的做法,是否资源过于平均而导致无法按照国际高等教育评估标准而在排名上取得优势。然而,从德国留学的统计数据来看,德国高等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013年――2014年度,德国排名第五。(见表1)截止2015年11月份,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最受全球研究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德国居第四位。其原因除其经济稳定外,还有来自于德国高等教育教育理念、投入及相关做法。
(二)多样化
多样化,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之一。教育不是“一刀切”,好的教育最终是要实现个体独有潜能的挖掘和培养,让个体在社会大舞台上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坐标。例如,很多学生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想在实践中了解他想喜欢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否和他预期一样?如果一致,他可能会在职业教育之后就走向工作岗位,也可能再去大学进行专业的学习。如果不一致,他还可以找相关的行业协会(Kammer)协调,选择适合他自己的专业进行实践学习。
不可否认,德国社会同样存在对职业的好坏评价的传统,同时现在德国家长很多希望孩子能到大学读书,而不只是参加完双元制职业教育就走向工作岗位。由于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加上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数量减少,目前德国企业定岗实习的学生人数走低。针对这种现象,德国又重新审视学生在普通教育时期,对孩子们实践教学的教学系统,重新改革和实施新的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系统,减少学生从普通学校到职业,到专业学习的弯路,及早让学生对部分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对他们的各项特质进行评估,无论从个体方面还是从社会方面讲,做到人尽其才。
与此同时,德国在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回炉”双元制职业教育方面做法灵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首先可以在实践岗位上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之后可以继续准备考试,进入普通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专业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这类做法类似于我国一直呼吁并付诸实施的打通中高职业教育体系等等做法。同样,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再去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实践学习,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三)重实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注重实践性最有力的证据。目前整个欧洲都是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模板,根据各自国家的特点,进行职业教育的具体工作。文化旅游产业有一名词叫做“体验式旅游”,教育同样也可以有“体验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吸收。因此,德国从学前阶段就开始了很多实践部门和企业进校园的活动。此外,德国经济发达,但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对实践水平较高、能直接推动生产力的技术工人需求较大。这也是从社会方面解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不过,目前德国面临的较大的问题就是愿意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在减少,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愿意进入高等教育学习。这一信号,也是从另一侧面提醒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否从“重实践”转到了“重实用”,让其更好地反思这一教育模式的问题,并是否能够从双元制职业教育内部系统进行改革或从其外部系统予以补充和完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