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全员育人”的概念背景
全员育人的概念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有所体现。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员育人的概念在不断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对全员育人做出的又一次强调,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全员育人”实践的必要性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在高校教育中,要以人才培育为核心,学生工作队伍、教学工作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各部门形成合力,广泛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挥育人作用。
实现全员育人,需要理清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两项主要工作之间的边界与关联。首先是教学工作。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丰富学识、增长才干的基础。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学管理环节,由院系等教学单位,依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制订培养计划、安排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考核,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学习、学术实践等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计划要求。其次是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通过非学术性工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服务。具体包括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指导、团学工作、学生奖励与资助、勤工助学等内容,基本上覆盖在课堂之外学生成长的各方各面,承担起教学之外的育人工作。
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同样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体两面。因此,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存共进、协调发展的。要实现全员育人,必须在教学和学生工作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展开。
从教育功能看,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是互为补充的。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提升质量,而且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做足工夫,只有通过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深度结合,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从建设目标看,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同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供保障。置于高校发展的层次上,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度协作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
从人才发展看,“就业难”与“人才少”并存反映出传统教书育人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对现状,无论教学工作部门还是学生工作部门,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作用,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
三、现状与问题
目前看来,各高校对于全员育人已经有较深入的认识。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逐步深化,高校普遍将“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取得了高度统一,涌现出一批卓有成效、颇见特色的改革实践成果:
第二课堂的丰富实践成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在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成了大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另一个舞台。除了获取第一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在科创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具体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从以学业水平为主的单向度评价机制到以综合能力为基础、特长爱好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拓宽了高校育人的渠道,为全员育人开阔了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教育形式到工作队伍都处在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中。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激发了思政课堂的活力,学校、院系、教师、学生都在不断探索思政课的新形势;与此同时,思政教育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为学生工作干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大部分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职责不同,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这种管理模式权责清晰,能够在各自的工作范畴内实现高效运行。但高校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在学生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学校还是院系,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协调与结合仍显不足,目前看来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共享不足。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学生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工作队伍了解学生学业情况的途径只有课堂出勤率和考试成绩。教学工作队伍对于学生在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学生组织任职的情况知之甚少。教学和德育队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显然无益于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精细化发展上存在差距。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专业方向的细分、专任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教学工作已经在精细化发展上蔚为可观,研究生教育教学中采用的导师制正在逐渐向本科延伸。但在学生工作中,由于日常管理事项繁多、工作队伍人员不足,实现精细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有很大难度,在专业化水平上,与以学术积淀为基础的教学工作相去甚远。 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对于全员育人的认知程度不足。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对学校的各类信息平台不够关注,信息的唯一来源就是辅导员的通知。另外,部分学生对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缺乏了解,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由于学生对于全员育人的现状认知不足,致使许多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举措得不到回应与落实。
四、具体措施探讨
要真正推进全员育人,并使全员育人的成果惠及高校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
在育人载体层面,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支撑。核心要旨是通过良性互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理念贯彻到育人实践当中。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来看,第一课堂逐渐体现出更强的开放性,为与第二课堂的对接与互动提供了机遇;第二课堂中能够提供的协作共赢与个性发展,为第一课堂提供了专业知识外的补充。因此,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相互支撑,已经成了一种现实需求。第一课堂可以为第二课堂提供知识资源和专业化指导,让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科创竞赛、生涯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既能实现对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的补充,又能拉近师生距离、增进相互了解,为育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第二课堂则可以帮助第一课堂弥补因时地局限而在教育管理上的不足,关键在于利用好第二课堂中的学风建设环节。学风建设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与第一课堂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管理上有更丰富的实践:在学生层面可以通过课下辅学、学业互助小组、学习倡议等多种形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有益补充;在辅导员层面,可以通过课堂纪律检查、谈话教育等形式督促学生重视学业。利用教育影响和纪律规范,保障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在信息基础层面,需要推进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首先是由工作对象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业成绩、奖惩情况是以个人为单位集中的,然而教育管理工作的不同部门,需要掌握的是不同方面的信息:教学部门需要统计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资助部门需要掌握学生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情况,就业部门需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实现系统一体化,各部门就能够从系统中对相应信息进行批量输入和提取,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是大数据资源利用的基础。对于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有利于提升育人工作的精准化程度。例如,学生资助部门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能够判断学生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准,既能够实现对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又能够对申请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再如,就业部门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奖惩情况、综合排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出初步判断,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在工作制度层面,要构建教育、管理、服务队伍协作机制。尤其需要加强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队伍的互动与沟通,双方只有在工作节奏和工作理念上取得一致,才能形成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协调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更好地体现全员育人的宗旨。此外,还要利用好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中的交集,以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为基础进行规划统筹,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实现科学决策、合理决策。比如教学评估工作,看似与学生工作关联度不高,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学生工作部门恰好可以利用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督促。再比如奖学金评定和毕业生推免工作,教学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对于课程的培养方案和目标更加了解,因此应当让教学工作部门参与其中,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选拔标准。
在文化建设层面,要充分发挥文化要素在人才培育当中的作用,实现“以文化人”。具体可以分为校园、班级、寝室几个层面。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要依托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展现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建设班级文化环境,需要以班级凝聚力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导向,激发班集体活力;建设寝室文化环境,需要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予以引导,改进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未来发展等各方面的状态。
全员育人是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践行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有效途径。具体看来,需要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信息基础的搭建与强化、育人载体的相互支撑,等等。全员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育人主体形成合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