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1 “互联网+教育”
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的评价是发展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并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互联网+”,把其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随后,在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到“互联网+教育”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百词斩”“粉笔”等APP在APP商店中随处可见。“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含义就是借助互联网中的信息技术把教育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并且使得教育效率大幅度提升。
1.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当下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热点,它对我们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是非常宽广和深刻的。信息技术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其庞大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信息技术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对来自外部的信息进行获取、鉴别、分类、处理、发送、呈现等运算过程,最后把信息产品提供给需要者。
1.3 课程
课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在课堂之上学生学习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属于狭义的概念范畴,这也是本文中笔者主要涉及的核心概念。广义的概念主要指教学活动中所有教学内容的进程以及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逻辑的偏差
2.1 把信息技术当作纯粹的工具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一直是我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手段。所以我们曾经把信息技术的定义想得十分狭窄,并且形成了“工具观”。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在使用多媒体电脑时,就是把需要讲解的内容呈现出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局限于此,这也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局限在呈现教学内容上。我们要看到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一是我国对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才刚刚开始;二是专业操作多媒体技术的人才还没有大量出现。最终导致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时,在逻辑上一定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2.2 信息技术缺少人性化设置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主要是对大量信息的多方面处理,本身就没有“温暖”可言。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的学与教,是面临的迫切问题[1]。当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起后,并没有把人的因素考虑到其中。缺少人性化的设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信息技术没有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就是把要传授的知识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简单的呈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想法没有在信息技术中表现出来,使得信息技术很固化。(2)缺少学生和多媒体课件的互动,这是最为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对信息技术使用的传统认识。由于缺少人性化的设置,使得课程内容在多媒体上的呈现总是“自娱自乐”。
2.3 课程资源类型单一
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课程类型和课程资源类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要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处理数量极大的数据,但是在课程资源搜索中没有表现出该优势。在搜索相关课程资源时主要局限在照片、视频、文本和模板等类型,对于学生和课程内容来说并不能满足。在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认为资源类型主要就是这些,而没有把信息技术的搜索能力展现出来。基于这种逻辑偏差,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是狭窄的,甚至是不全面的。最终使得两者的结合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整个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
2.4 课程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传统的认识中,课程的这些限制并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关注。大家认为这样的课程才是其内容的全部,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的延伸,使得课程的相对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带到教师设置的情景中,而课程本身却不能做到这一点[2]。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内容并不是课堂现有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的,尤其这种逻辑偏差在两者的整合中更是十分突出。信息技术的弥补作用在传统的逻辑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学生在领略一段文字的意境时,空间没有为其提供很好的条件。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逻辑的纠正及延伸
3.1 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及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掌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开始更加深刻,对两者整合的逻辑得到很好的矫正。“工具观”传统意识在教师的脑中开始变得薄弱,把思维方式作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开始变成主导思想。在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上,两者的整合就进入了新的时期,并且愈加符合新时代对其的要求。对于信息技术呈现出来的“工具性”依然在其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力,而思维方式是时代进步而赋予的概念延伸,它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深远的。
3.2 信息技术要增强人机互动
正如上文中论述的那样,人性化缺失的主要方面就是人机互动不强。在整合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逻辑,并且要准确把握其逻辑脉络。例如,白板交互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而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能够对两者的整合提供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是可以影响到学校和教室的背景环境。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思维的影响是深刻的,人机互动的逻辑思维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成功。 3.3 ?n程资源获取更加方便和有针对性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对于需要的课程资源更是如此。就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3]。由于互联网上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快调出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源。这就体现出信息技术在获取资源的方便性,在两者的整合中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每堂课程内容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网络中的课程资源更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就是在方便性和针对性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结合,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益处。
3.4 课程生态环境更加开放
“互联网+教育”应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把教育和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开放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也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是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中打破的,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已经不需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去听课。只要学生需要,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需要的课程资源,形成了在时间上的开放。从空间上来说,改变了过去学校和教室模式,学生可以在家中、操场甚至是汽车上都可以获取课程内容。开放性还表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动性上,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并且可以对相关的课程进行评论,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评论得到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4 结语
上文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该领域中涉及的专业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逻辑出现的偏差进行了梳理,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最后,在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领域的相关观点,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借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497.html上一篇: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