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想,今天的文学教育面临的正是这种境遇。这种“困顿”,不仅是一个学科价值定位不准而遭遇尴尬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文学教育向度的问题。
一、文?W教育:一个关乎现实人生与精神构建的问题
或许有人要说:文学教育“坠入困顿”,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普泛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此论不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夏志清先生针对美国的文学教育就有过“不乐观”的评价,李欧梵先生在谈及当下美国文学教育的现状时更是“忧虑”――只不过在一个没有宗教教育和信仰缺失的国度,恒常的文化价值观本来就特别容易涣散,加之强势的科技文化和其他外来高位文化的入侵,以传播人文精神、建构人生理想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教育的任务无疑会更加繁难一些,遭受的冲击更强烈一些,危机也会更加深重一些,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严重一些。这也可能是继上个世纪末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后,文学教育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学科教育的价值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关乎现实人生与人的精神构建的深层次的问题。
二、文学教育遭遇窘境的远因与近缘
这里所说的“远”和“近”不仅关涉时间久暂,而且牵及诸多影响文学教育的因素影响文学教育的直接和间接的问题。从一个大的范围来考察,文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遭遇的结构性失调,既有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文学教育自身体制上的主观因素。
远自19世纪以来科学和文学带有近乎决裂性的分途发展。“十九世纪是分析的世纪……是科学分化的世纪。不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而且在各个科学部门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高,植物学家不知道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在什么”,更不用说科学家与文学家、文学教育工作者之间的隔膜了。科学权威的增长,科学至上主义的流行,科学教育的大行其道对于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教育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时空上的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使人类逐步丧失了多样性思维和整体感知世界的能力。随着交通、通讯和传播技术的发达,人类在收获世界共同市场利益,分享不同文化,憧憬未来世界高度一体化成果的同时,“脑中装满了混杂的观念,参差不齐,互相交错;所有的文化,本国的,外国的,现在的,过去的,像洪水般灌进我们的头脑,留下各式各样的碎片。”这种负面的影响对人类想象力无日无之的伤害,最终会妨碍新科学新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为人提供超越现实的可能性的同时,人也面临着不断失去自我和失去“主体”的可能性。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或文学教育加速向着不均衡方向发展的是现代工业主义与生存教育导致了教育向经世致用方向的发展。个人接受教育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谋生。教育的目的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投资或投入人文教育、典雅艺术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与实用技术无关的教育形式,无论是社会人力资本理论从“成本―收益”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模式出发,还是从个人教育投资利益最大化的小算盘出发,都是得不偿失的。于是,工业实用理性与专门化知识教育的联手共谋,使得“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的理想的教育,慢慢退出了教育的视界。
现在,这种不均衡发展造成的灾难已经有目共睹,教育界、科学界包括工业界的仁人志士和真正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越来越忧心忡忡关注并试图通过各种努力去尝试解决。这种努力当然不能说于事无补,只是潘多拉的匣子已经打开。
如果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文学教育还属于间接调控的话,那么,近代课程理论对于文学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影响就是直接对话了。自17世纪培根和牛顿建立近代科学体系以来,西方思想界逐渐把如何认识与征服自然当成自己的使命,并由此对人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这一点表现在教育活动上,就是确立了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在这种教育价值观和课程观下,文学教育日益边缘化
三、文学教育曾经的辉煌:一个认识的误区
以上所述诸多外在的因素既不是文学教育自身能够改变的现实,也不是文学教育为自身虚弱辩护的遁词,但是却是文学教育必须清醒面对的现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一说到文学教育的困境,许多人,包括从事文学教育工作的人都以为这是于今才有的事实,以为曾几何时的某些日子,文学教育似乎如何中心过,多么的光辉灿烂过。如果说这不能算作无知的话,至少可以被认着是有些天真的误解。
当然,这种误解的产生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在我们记忆犹新的不久的过去,形形色色的各种非文学的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借助文学和文学教育的形式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虽然不一样,但文学和文学教育充当“革命军中马前卒”的使命却是相同的。所以,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总是面临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重写文学史,并且还不能笼统地讲,每一次文学史的重写都是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教育本体的一次回归。
文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强健起来而有所作为除了必须正确正视文学教育的历史境遇和现实的处境外,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要正视文学教育本身的问题,调整其教育的向度。如果说文学教育有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教育的课程体制上没有解决好文学教育是为什么的问题,文学教育把文学与人生隔离开来了。 四、人生的维度与文学教育的向度
任何教育的宗旨都应该是为着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文学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不同者,乃是由于文学及文学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从不同维度影响人生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加之不同社会与不同主体的人生互动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文学教育的多向性,而人的生命的多维性及需要的复杂性又强化了文学教育的多向性的特点。
今天的青年是一个比任何时候的青年都需要文学教育的时代。因为他们赖以成长的社会土壤、气候和文化背景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伴随这些变化,“心灵的状态――进步的期望,成长的倾向以及让自我适应变迁的准备,……必须在人格系统上有所调整,亦即必须要具有一种‘心灵的流动’及‘移情能力’”,除了这一层整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价值转变和心理调适危机之外,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的特别情况以及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教育对于这一特殊性不可替代的满足特性,决定了文学教育应该担当特殊的任务。
1.青年是美好生活最执着的追求者,文学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提升受教育者自身艺术品位和生活情调的过程,有益于“诗意地栖居”,将文学艺术的接受变成一种极富诗意的行为,正是文学教育的魅力所在。文学教育及“审美、艺术活动相对于精致组织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梦想。它以扭曲夸张的形式使人摆脱当下的现实世界,重返基本的生活世界”――诗意生活的世界。这样一个诗意生活的姿态和境界,“虽然虚幻,不等于无关乎实际人生。虚幻的超越、瞬间的自由也是对人心灵的抚慰。有了这样的抚慰,苦难的人生不至于太沉重,有了这样的抚慰,人可以一定程度上从现实中超脱出来。”
2.青年是爱的最热烈的追求者,文学教育应该成为青年缓释爱欲压抑,拯救个体灵魂的正当途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文化娱乐隔离制度的缺席以及网络的普及,今天,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青春期已普遍提前,而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科学文化构成和人生阅历要求的普遍提高而导致的青年求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的绝对延长,加之当代青年自我意识和成就意识的普遍增强,社会转型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动荡产生的精神世界的不确定,以及求生的不易和经济生活的压力,当代青少年性等待的时间普遍延长了。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帮助他们缓释性爱的压抑,走出青春期的苦闷,找到拯救个体灵魂的正当途径,纯洁其爱的节操,升华其爱的境界,增益其爱的智慧,文学教育应该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文学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情感天地,文学教育理应给受教育者带来一个丰富而健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在自己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之外另辟的一个外在世界,它比现实世界更光辉灿烂,特别能满足人的憧憬种幻想,把人想要看到的、肯定的、欣赏的那个自己对象化了。”
3.青年是最具求知热情的一个群体,文学教育应该成为青年?_阔认识疆域,展开和社会对话与交融的有效空间。人所能亲身穿越的现实世界是极其有限的,青年人的人生阅历更是有限,而他们置身的世界却又是无限多样和丰富的。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文学教育可以且应该通过引领接受者进入那个他未曾经验,无法穿越的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既不真实,也不能经历,却可以真实的感受,这是一个神奇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接受者不但能够见其所不能见,闻其所不能闻,而且可以设身处地进行对话与交流。文学教育以内在体验的方式,不仅帮助开阔了认识的疆域,而且扩大了生命的空间。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阅读者可以了解自己还不曾了解的人的本性,知道自己还未曾经验过而前人已经“做过了的”,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从而也可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五、文学教育的理想:超越意义走向审美
由以上所说种种看来,我们的文学教育经历了这样几个时代:一个是文学教育的泛意识形态时代(或说泛政治化的时代);一个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文学教育知识化的时代;我们正处在希望文学教育走向人生、走进人生,对人的成长和精神的发育有所作为的时代。对于文学教育而言,以上三个时代,尽管有层次的区别和境界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现实的、工具理性的特征,都要求文学教育为现实政治、现实生活、现实人生有所帮助。严格意义上说来,这样意义层面上的文学教育,每一种片面又深刻的文学教育都是对文学教育真正价值的偏离,因为它们都是以承认或仅仅承认文学的理性的、现实的意义为前提的,而对于文学超理性、超现实和非理性的、非现实的“意义”则采取抹杀、不在意、忽略等方式予以消解。而文学的超理性、超现实和非理性、非现实内涵却绝非可有可无东西。它至少具有这样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通过对理性意义的消解来满足人的娱乐需求,消减理性压力,保持生命活力;一是实现文学体验的最高层次――生存体验最本真的审美体验,而这正是人的其他任何生命活动都无法实现的。文学教育的真正价值舍此又之何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688.html下一篇: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