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二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改革开放,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改革,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②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体制;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5年新建学生公寓7200万平方米、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建国以来50年总合的3倍;④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⑤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⑥重点建设了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建设,推动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及重点学科建设;我国大学办学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2目前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许多地方和高校追求规模扩张的机制和冲动依然存在;②规模扩张带来的经费、师资、办学条件等困难依然存在;③规模扩张带来的质量、就业、稳定、管理的矛盾和问题愈来愈尖锐;④高校规模扩张带来高校类型、办学层次的不协调;⑤新成立的大学,特别是一些民办大学条件、管理有待规范,培养质量有待提高;⑥教学改革亟待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的发展;⑦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任务相当繁重;⑧由于高校规模扩张过快、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⑨一些地方、高校违规办学破坏教育秩序危及高校、社会稳定;⑩脱离自身办学条件,通过合并或拓展新校区,盲目扩充办学规模;?不顾实际情况,追求学科专业齐全,盲目争办新学科、新专业,甚至是没有条件且创造不了条件也要办,争合并、争改名,都想办成综合性大学;?趋向“研究型”,争上博士点、硕士点,有了“点”后,就“变”“研究型”;?“升格热”中专升高职、专科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升重点,致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结构失衡;
3原因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大发展,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事实。但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一会是211工程、一会是985工程、社会化、创世界一流等,对出现的问题又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穷国办大教育等理由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育哲学背景的缺失和紊乱,导致我们的教育选择摇摆不定和莫衷一是。
李石岑先生认为:“解决教育上之根本问题者为教育哲学”。所以我主要从教育哲学的视野分析一下几个有关问题。
3.1高等教育民主化发展缺失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根本特征的。不论大学要成为富国之本,还是充当民主基地,或者要成功地承担起所有充满张力的大学职能和使命,都有赖于学术自由这一大学核心价值。“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议题中,‘扩大高校自主权’其实是最早关注的,但同时也是进展最缓慢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有关政策中多次提到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如,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六项、1992年8月11日《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中有十项、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有九项、1991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有三项等。
高等学校分类法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按隶属关系或管理权限划分:国家教育部所属、中央各专业部委所属和地方政府所;按学科门类划分: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民族院校 12种类型,这种分类难以从办学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易于引起学校间进行不适当的攀比,易于使各类学校的规划和发展目标脱离实际,使办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难以进行分类规范指导和管理。
3.2缺少对教育哲学的了解,社会功利化现象严重,使得教育功利化“现代社会的功利化。由市场、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所塑造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社会”、“现代教育也基本上功利化了,成为满足国家和个体不断‘增长’或‘膨胀’的物质和社会需要的工具”。“整个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
3.2.1以规模和“钦定身份”为标准的经费拨款模式导致各个高等学校追求大而全的升格热1986年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对高等学校的拨款分成两大块,教育事业费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和学校基本建设投资。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量仍然是拨款的基本依据,生均成本实际上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成本。获得经费往往取决于各校的规模,没有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因而资源利用率较低。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拨款数的多少,层次越高、隶属关系越高,拨款数越多,财政拨款既难以成为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行调控的有利手段,又不利于形成高等学校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
3.2.2以办学规模和绝对数为主要指标的大学排名,误导部分高校片面进行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数据不准、特别是以规模指标和绝对数为主的评价体系,已经在社会上特别是普通百姓中产生了误导,并对一些高等学校的声誉造成了损害。评价一所高校既要有数量指标也要有质量指标,现在的排名重数量轻质量。
3.2.3政府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忽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在教育发过程中省级政府更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本地区的利益,把高等学校也看成了一个企业,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要求高等学校的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
3.3高等教育意义危机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意义上的危机,对教育目的认识不清,“教育的终极目的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人格、世界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有用性’取代了善”的价值理想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教育的终极目的很少能够寻到了,人们期望从教育中寻找的是职业、地位和竞争力、而不是良好的人格、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健全的生活形式”,“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机构,越来越少“教育”的意味,逐渐地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
3.3.1以文凭为本位的社会风气,助长高校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热”社会上片面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本科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对本科教育资源需求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助长“升格热”。
3.3.2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市场经济力量对人才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模式呈现出向本科生培养模式靠拢的趋势,不同层次的人才竞聘同一岗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可替代性强。
3.3.3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心理上有强烈的“名分”思想和等级观念教育管理者、教师及学生都在追求高一级的,选名校、进大城市。
3.4学校管理者理性的缺失“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班级”,石教授在《论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中提到,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牵涉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价值迷失、价值混乱、价值断裂、和价值冲突,与形形色色的文化殖民主义做斗争的重任。而当今我国缺少真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3.4.1作为高等学校,学校和管理者对教学规律、教育宗旨与任务认识不清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现在受市场的影响较以往有了很大不同。许多高校地方政府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要什么所谓的人才,他就培养什么人才,急功近利,不管什么教育规律,对自己学校如何定位,要办成一个面向何方、什么性质、什么层次和规模把握不住。
许多教育研究者指出,办好一所高等学校的两个条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形成和贯彻、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大学精神。现在的教育管理者大都对办学理念凝练、创新不够,不重视办学理念的形成和凝炼,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研究重视不够,用搞学术研究的思路办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因领导班子的调整而改变。长期计划经济下的集中管理模式,领导层形成了“按照上级的精神办”、“跟着人家办”的思维定势。
3.4.2在我国用政府领导班子的行政级别和任期制来套用高校领导比如,211的高校校长、党委书记是副部级,一般本科的书记、校长是厅级。行政级别不同,决定高等学校及领导班子成员待遇不同,这样的行政级别安排导致高校领导班子为追求政绩而急功近利,把精力放在那些立竿见影的事情上,也有个别高校领导人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只奉上,不管学校的发展。缺乏根据社会人才市场变化对学校办学层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的调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795.html
上一篇:大学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积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