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有人针对200名大一新生做过一项调查,94%的学生感觉上了大学后,学业压力与高中相比有明显减小;有85%学生感到无所事事;39%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有6l%的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如考研、考公务员、自主创业等,而在这些学生中,有70%的人不知自己该如何奋斗。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失去了奋斗目标,又没有父母的监督,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学习的动力。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目标、生活追求、职业期待和社会理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励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缺乏明确的理想追求
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资财富迅速膨胀的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风靡一时,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地位,荒芜精神家园,导致精神缺失。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焦躁、烦躁、急躁、浮躁、暴躁)。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甚至盲目的攀比、炫富,缺乏理想追求,缺乏坚定如一、执著不变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只有加强励志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道德修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才能获得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2 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模糊,思想政治素养不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目前在大学生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的思想非常盛行。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在做任何事情时应该尽量的保证自己的个人利益,并把人与人的关系视为交换关系。有些同学公开宣扬损人利己不道德,大公无私太虚伪,最安全的做法是利己不损人。因此,时时处处都从“利己”出发,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对同学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一旦集体与个人发生矛盾,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大吵大闹、不讲道理。这部分同学虽然不经常公开自己的观点,但在集体活动、集体生活中表现的消极态度、抵触情绪,往往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集体纪律涣散、毫无生气、整体素质下降。而在评优和评奖学金等关乎个人利益时却挤的头破血流、互相猜忌、争斗,导致班集体内部的不团结。
1.3 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针对性不强
当前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其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培养教育,而大学生在课后所接受的励志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阅读励志教育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鲜活而生动的励志教育书籍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能够应用于现实而改变现实,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励志书籍大多只能够使年轻人暂时激愤一下懒惰的神经,而无法从根本上从生活中解决问题。给我们大多数人留下的映像是:“励志书当时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工作中一点用处都没有。”
2.积极开展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励志教育
2.1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对眼前的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困惑,因此,此时的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就大学教育体制与高中的区别来看,对于新生来讲,进校后接触最多的不是老师,而是学哥学姐,同乡兄弟姐妹。新生的很多消息也就是从这些学长那里得到的。所以抓住高年级学生对新生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机制,在入学前为每一位新生确定好高年级的联系对象,使其在一进校时就有固定的学长们与其交流,以轻松的聊天方式帮助其尽快地了解大学生活,并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2 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大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开放性地学习。高中时代习惯了老师在身边的悉心指导,突然面临大学里的自主学习,很多新生也会觉得不适应。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是职业准备阶段,不能再用应试教育的观点来看待大学学习,要跳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惯性思维。要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要有真才实学。大学生有比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大学有丰富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课程学习,要善于安排好课内外学习,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开学之初,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给新生介绍学习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
2.3 赏识教育,寻找闪光点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个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会赏识,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激发与激励,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
2.4 励志和校训相结合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隐性的过程,它通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校训并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工具,有形有色有声,但校训可以寓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可以时刻感受到它并加以内化,在朝夕日染长久的熏陶下,学生在无形中将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倾向和价值追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可以把校训的精神传承下去,对于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学校校风有着积极的作用。
2.5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
和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家庭为其接受高等教育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也寄托了更重的期望。因此,较之其他学生,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背负着来自家庭责任的压力以及经济的压力往往更为突出。在面对学业和人际交往时时常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和压抑。对就业和人生规划,他们有着更多的焦虑和迷茫。而贫困生之间为争取受助机会而产生矛盾,团结意识和协作意识淡漠等诸多现象,在绝大多数高校十分常见。
高校应更多的思考、探索对这群学生的励志教育。时常引导教育他们不仅要关注学校、社会和国家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更不能忽略自身应该怎样砥砺品格、学好知识和技能,要学会自强自立和感恩,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实践,克服自卑和怯弱的心理,以自身完善的人格、坚毅的品质、过硬的本领去重视自己。如此他们才能科学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从而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家庭的命运。也唯有如此我们高等教育的资助工作才能不流于短浅和表面化,从而达到帮扶现在,激励未来的目的。
2.6 爱心激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秘密。著名教育家林崇德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不少大学生失望地说,社会对我们总是戴上了各种“有色眼镜”,诸如“成才有色镜”过滤了年轻人的天性,只剩下成绩和证书;“情感有色镜”过滤了应有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通,只剩下教育絮叨。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想要培养具有爱心的后一代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去爱?关键要带有感情,并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表示赞赏。
2.7 德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
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了前进与努力的方向,既不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又不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专业与能力的需求,导致专业思想薄弱,学习针对性不强,并最终导致就业竞争力匮乏以及职业发展目标迷茫。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来看,加强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培养的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将德育与大学生生涯发展相结合,在加强大学生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奋斗有动力、努力有方向。德育范畴内的励志教育帮助大学生立大志、立长志,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既有远大志向,又能结合自身实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自我激励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增进大学生自我激励的连续性和长效性。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体现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如何更有效的通过励志教育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902.html
上一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