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虽然大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大学生的实际行为与其知识层次和道德认知水平不相符合,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这对校园公德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中仍然很重要,加强大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教育未形成合力,许多父母和教师本身存在的不良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在大学生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习惯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独立生活经历少、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就表现出脆弱心态,缺乏坚韧的意志,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等。这些缺陷如果不进行“治疗”,学生的人格就不会健全。所以,在大学时代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思维习惯养成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
(二)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自觉性差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悲观、沉沦情绪;缺乏主动性,刻苦钻研精神不足;学习基础差、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如果继续沿用精英教育时代的管理模式,任其发展。学生就会不思进取,学校就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必须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配合严格的纪律约束,进行学习习惯引导,营造学习氛围和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也需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差,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特点。宿舍卫生差,床上被子不叠,地面一片混乱,把脏衣服背回家让父母洗;作息习惯不好;饮食习惯不好,浪费奢侈,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习惯教育,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管理机制控制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例如新生军训、法纪教育、早操、宿舍管理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要发挥教育的长效机制,高年级继续严格的纪律约束,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全员育人制度
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育人的作用。辅导员要深入课堂,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宿舍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建立与学生的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养成教育讲座
以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减少从中学向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受用终生。通过目标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四年大学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同时注意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想引到学习上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时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断审视自身习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有效的改进提高。团委、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应作为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
(六)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认知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目标。在此目标的带动下,使广大同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
(七)发挥典型教育和集体教育作用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因而,一定要坚持行为养成教育的一贯性,在提高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的同时,积极开展良好行为习惯评估,提高检验标准的可操作性,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还要在行为习惯教育中注重发挥集体作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和文明环境,以带动个体的进步和文明规范的养成。
(八)通过提高师德建设,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因此,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自身行为规范的修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素质,课上课下以身作则。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规范工作程序,量化考评标准,大力倡导文明习惯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身传口授,更要靠教师平时在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教师“身正为范”的楷模效应。
(九)积极利用网络教育
根据学生特点和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影响和作用,通过网络开展行为养成教育。应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研究,推进校园网络规范化建设,利用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校园论坛、BBS等交流工具开展宣传、讨论、争鸣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倡鼓励文明行为,积极营造、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促进整个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将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贯穿于教育中。通过学生守则、日常纪律规范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在班级中营造产生良好行为的氛围,形成健康的舆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所在。
(二)从日常生活细节人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重要启示就是成功要从日常生活细节人手,具体到学校施教者与被教者要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因材施教,正确运用教育手段。
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遇事的性质与程度不同。学生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或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认识到教育过程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很容易受外界诱惑而失去了对良好习惯的追求。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大学必须重视习惯养成教育,重视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面对目前高等院校中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必须从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人手,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在当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际需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1978.html
下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