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料的宝库、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保护和保全海洋是时代潮流和全人类的责任。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海洋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海洋意识的强弱对推动我国逐步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现状
尽管中国是一个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但令人忧虑的是,国人对此不甚了解,海洋意识还十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意识的缺失屡见不鲜,北京市“世纪坛”宏伟建筑,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在中小学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对中国的版图描绘也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大学生海洋意识如何呢?共青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只有不到10%能够说出我国主张海域面积为约300万平方公里,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根据我们对部分在杭高校的问卷调查,有88.2%大学生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了解不多,甚至有21.7%完全不知道。知道我国于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只有9.6%。有67.1%的学生不知道12海里领海制度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制度。有91.3%的学生能正确答出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但是只有7.7%的学生知道我国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面积。能准确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仅有7.2%,其中更有31%的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对“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是否有意义”问题的回答中竟然有23.4%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如此现状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缺失的原因
我国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尽管海洋文明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海洋文明始终未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海洋在国人面前始终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沿海地区”也从未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而是从属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各个不同的农业区。这种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造成大学生对海洋、海疆、海防、海运、海上贸易等海洋意识的缺乏,决定了大学生对陆地国土的依恋和对海洋的淡漠态度。
2.海洋意识教育的缺失。在中小学,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只是在地理、生物课程中有少许内容,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致使大学生的海洋知识没有良好的基础。在大学,海洋教育所占的比重也非常低,教科书涉海内容非常少,以海洋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鲜见,宣传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大学生不论从学校还是从社会都不能系统的了解海洋,致使海洋知识浅薄。
3.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海洋和海洋意识教育重视不够。一方面,国家海洋宣传力度不够,长久以来,我国的海洋宣传教育工作因缺乏海洋文化科学的有力支撑,致使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通常只局限在一般常识性介绍,很难上升到意识形态层次。另一方面,海洋法制建设与宣传滞后,1992年中国才以立法形式宣布《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年才公布部分领海基线和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法律公布之后又一直缺乏应有的宣传教育,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相关的法律内容。第三,对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和投入不够。对海洋教育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建设等都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理应具备坚实的海洋知识和浓厚的海洋意识。大学教育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海洋,树立海洋意识。
1.海洋国土意识――海洋是国家的蓝色国土。“海洋国土”是属于或置于一个沿海国家主权或管辖下的地域空间中的海域部分,是一国陆地国土向海洋的延伸部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12海里的领海、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200-350海里的“大陆架”。国家享有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权,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根据《公约》,我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包括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是我国陆地面积的1/3。
2.海洋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中国丧失许多海洋主权和权益。如今,在国际海洋局势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我国海洋权益再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区有一半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之中,需要按《联合国海洋公约》与邻国重新划定。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在南海,中国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海洋划界中应寸海必争。开发好、管理好管辖海域,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不受侵害,是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
3.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是资源的宝藏。海洋是一个广阔无垠的资源宝库,几乎包罗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对于陆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海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资源,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深海资源、水资源、可再生资源和原材料资源。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陆地资源人均占有最低,必须格外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海洋强国意识――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应该成为海洋强国。“资源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解决资源安全问题,除了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外,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而且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提供的经济贡献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呈不断上升趋势,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战略机遇期内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经济强国,进而实现国家富强。
5.海洋安全意识――人类的财富来自于海洋,威胁也可能来自海洋。海上安全已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当前,我国海上安全环境形势严峻,主要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祖国尚未完全统一;二是我国海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遭到严重侵犯;三是国家外向性经济发展面临着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尤其是海上通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四是西方对中国的海上岛链封锁,使我国在海上方向的战略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6.海洋通道意识――海洋是国际贸易和航运的主要通道。海上通道是大自然的“天赐之物”,世界贸易90%以上都要靠海运。从历史上看,海洋对人类社会的最大作用在于交通,控制海洋的本质是控制海上交通线。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上交通,中国也不例外。海上通道维系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联系,是军事力量投送和后勤保障的主要途径。控制海上通道能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军事和政治。
7.海洋生态意识――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资源枯竭和海洋污染。发展海洋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但海洋开发和利用不是毫无节制的,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海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我们通过高校海洋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海洋,树立强烈的海洋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为将来投身海洋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增强海洋意识”和李长春同志“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意义重大”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团中央已于2008年10月上旬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反映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急需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提高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切实把解决海洋意识问题当成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来抓。政府在各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海洋意识教育的管理、目标、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
2.深入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要积极研究和编写一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科书,让海洋意识教育走进课堂,加快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水平。
3.让海洋意识教育进入大学的课堂,适当设置海洋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同时,把海洋意识教育触入到大学国防教育体系中去,通过国防教育内容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海洋危机意识。
4.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活动。加强国内的海洋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海洋文化展览会等形式,引起大学生对于海洋的关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公共媒体资源展开全面的宣传造势,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社会上形成认识海洋的良好氛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2016.html
上一篇:生本教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