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大学生群体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在网民中依旧占较高的比例,为251%。在数量众多的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网民因为其自身特质,成为网络参与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希望。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风险意识与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2.大学生正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危机。根据笔者2016年开展的针对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危机问卷调查显示,河北省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网络信息危机状态。从整体来看,危机程度为中度。其中,情感危机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担心信息泄露,情绪易受到网络影响等;行为危机其次,主要表现在网络依赖方面;第三是认知危机方面,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认知麻痹以及信息崇拜等层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当前的网络信息危机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其中,学校建立多学科融合、符合互联网发展现状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1.将传播学课程引入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建立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提出网络信息素养应该是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媒体素质和网络素质四种素质的有机统一。而当前国际社会也将媒体素养研究与网络信息素养研究相结合。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的网络信息素养必须包含三个科目:图书管理学、计算机学及传播学。图书管理和计算机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强化其信息获取及甄别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过滤无效信息及垃圾信息;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媒介知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使其了解当前网络舆论格局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耳聪目明,在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避免受到网络信息危机带来的伤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需要分层次有序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首先进行信息检索的培养,之后进行传播学及新媒体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授课。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授课体系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意识,强化网络信息道德。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更加符合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授课经验,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应包含以下要素:多媒体课程表?F形式、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密切的课余互动。多媒体课程表现形式要求教师充分运用PPT、视频以及各种软件,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演示实际操作,探讨网络现象,总结网络规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利用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案例操作,分享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密切的课余互动是了解授课成果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以此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在网络实践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其参与网络生活的真实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结语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使用者,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信息危机。因此,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层次递进、包含多种课程表现形式和授课方式的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