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爱心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思想政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学生会”还是“各类学生社团组织”,都有着感恩父母、服务师生、奉献爱心以及回馈社会的活动宗旨和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及团总支也设有爱心教育和支援服务机构,并经常组织宣传爱心志愿活动,规模也是相当可观。为学生们提供了积极社会认知的平台也为其培养自我高尚情操的途径和机会。学生们也以积极饱满的心态付出着实际行动,坚决热情的践行着志愿者的责任、义务和誓言。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们除了辛勤的付出、努力的行动,还感受着来自整个国家、社会上下以及全校师生的关爱。
2“爱心教育”定向的必要性
“爱”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是永恒的是坚不可摧的。弘扬和倡导“大爱无疆”的精神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团体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精髓。爱心,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体现,它不只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也不应该只存在于思想教育层面,而是应该更趋于行动这一有力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认识一个综合了多种情感的个体,情感的复杂性、多样性甚至是某些意义上的不可控性才使得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背信弃义、丧失道德底线的人和事。“爱心教育”就是要尽可能的在整个社会中广泛转播爱的正能量,让人们对于爱的认知和行动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并实施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从深层意义上让学生感受“爱”的内涵,就是要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标准为定向,从而保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知爱与被爱间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身心健康的青年人才,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懂得爱并且传播爱的合格公民。与此同时,更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摒弃过去植入式的“爱心教育”。让同学们明白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不仅仅存在于单方面的汲取或者奉献,在结构社会和学校关爱的同时应更注重引导学生用爱去回报他人、回馈社会。班主任、辅导员等类型老师是学校与学生最密切也是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学校“爱心教育”最直接的推行者和示范者。他们的主观认识和行为认知做事方法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爱心教育”定向于学校各活动群体是其全面开展、高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3“爱心教育”定向的途径
“爱心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教育活动。通过此类活动的大范围推广开展,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对于美好品德的树立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培养大批宣扬并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爱”、“仁爱”的时代新青年。在“爱心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实际效果的主要体现在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活动的推行者对教育本身的掌控和利用。所以,对“爱心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对“爱心教育”导向的严格把握以及对“爱心教育”方法的探索创新,就成了“爱心教育”开展的根本途径。但“爱心教育”的内涵和境界高于传统意义上关于“爱的教育”,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定义的“大爱”,其主要构成分为三个层次:
(1)认知爱,这是“爱心教育”最为基础的层面,主要体现为养成健康的身心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并保证在此独立人格之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传承爱,是相对较高的中间层次的有关于爱的教育,其更注重于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去关爱回报他人和积极回馈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氛围并且使得爱的正能量可以广泛传播。
(3)解读爱,此为“爱心教育”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自古以来“大爱”思想的精神统领作用以及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意识。彰显了互相尊重,平等有爱的“大爱”精髓。
“爱心教育”通过三个由浅到深的精神层次,作为我国大力推行的教育方式以更为全面高级的视角和方向区别了其他教育形式,也指明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视野及良好方向。
4结束语
“爱心教育”更加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爱的教育,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和加强教育引导等多个方面积极促进了大学生树立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以及传承并发扬“大爱”精神。克服功利化倾向,深层意义的认知和理解“爱心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至关重要的一环,“爱心教育”良好的定向,积极的辅助了时代青年贡献社会、传播正能量的正确方向。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长期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真正的在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锻炼、完善、探索和总结,从而真正的实现“大爱”无疆、无私、无言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美好的体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