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创新创业教育便应用而生,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且对提高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在于突出专业特色,全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生态模式,着力打造五位一体的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拓宽实践路径,努力提供校内校外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支持体系,积极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各项扶持政策。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更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大学生体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安徽省多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及其它调研方式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模式,剖析其在创新创业培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完善及创业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新创业精神是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是实现大学生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的关键所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优化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使专业课教育和课外综合教育组成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又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加强科研促学的能力,并在促教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进步。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渐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师资建设、物质保障等方面都加大了投资培养力度。但是客观来说,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研究较少,现在的一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只是跟着省外其它依葫芦画瓢,并没有考虑到更没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状况。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省高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是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且是片面的,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差甚远,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未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安徽省多所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在课时安排和授课内容上,大部分教师侧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引导,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创新创业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未形成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甚至将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实践,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只重视创业教育中实务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教育。
(三)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等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硬件保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设计粗糙,实际影响力不大。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创业讲坛、创业比赛等活动内容雷同,形式单一,毫无新意。另外,创新创业社团利用率不高,渴望创新创业的同学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也造成了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缺失的问题。
四、完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如此,高校应该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来抓好课程的建设。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育人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可以考虑引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入经济学、法律学、企业管理、创业营销、风险投资等多学科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实习、参加各类竞赛等方式以及创业模拟来完成,构建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良好双创环境
高校必须意识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就业指导部门一个部门的责任,高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必须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工作格局,共同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序开展。在思想高度统一的基础上,高校应在人员、时间、设备及经费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要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扶植政策,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参加竞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通过学分奖励、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丰富活动载体,进行成果转化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也呈现出了“新常态”。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教育部将定期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教育部正推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加强对项目的后续指导服务,促进项目孵化落地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壮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服务于创新创业项目,一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和理论指导,促进大赛成果转化。二是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团队及指导老师给予奖励等,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可以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新??业社团建设,搭建沟通交流信息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首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由专职教师负责做好相关社团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吸收对创业真正有激情的同学成为社员。最后,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内容应该涉及创新思维训练、成功创业案例分享、创业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管理学、人力资源学、领导学等理论知识。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学生思维碰撞、点子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好这一平台,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育服务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正在筹建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在全国范围内,一是以高校为单位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抓手,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创新创业评审委员会,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和培训,二是县市为单位,设立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建立统一的管理大学生创业的组织,负责具体的服务和咨询工作;建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创业相关信息的公布和宣传;建立创业价值评估和新创企业管理咨询体系;加强创业园区建设等。
五、结语
虽然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进一步转观念,加强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应进一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方位,多渠道的创新教育形式。笔者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应拓宽扩大研究视角,探究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以期完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2751.html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改进党务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