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3.2;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62-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波折中持续放缓,各项研究都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向中高速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阶段特征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新常态的新判断[1]。经济新常态表明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必须有效地处理市场的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不断提高社会创新能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2-3]。人口劳动力、资本、劳动力生产率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导因素,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不断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1,4]。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在中国正在渐渐消失,因此,在未来要将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在“新常态”下,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生产效率,不断发展高精端科学技术,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实现社会创新能力的稳步增长[4]。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或质量的最有效方法[5-6]。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来自于科研活动,而教育水平和科研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可以融资教育来提高研究和开发能力的产出水平,然后加速科技进步,从而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背景下,教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和投资活动,不但可以直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给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和社会创新能力方面的关键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消费在各区域、省市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同时这种教育消费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消费相关指标的统计和分析,综合考量中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提高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因此,建立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尤其为各地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对推动新常态时期国家教育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理论探讨及指标构建

  (一)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消费的含义,陶美重 等(2007)认为教育消费是现代社会增进社会文明、培养人才所必须的特殊消费活动,它包括家庭私人用于教育方面的消费和政府教育消费投资支出等方面[8]。国内一些学者从教育消费合理化本身及合理化实现目标的途径方面对教育消费合理化进行了一定研究,他们指出衡量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总系统的“幸福”最大化,他们进一步将教育消费分为生产性教育消费和消费型教育消费[7]。其中生产性教育消费又称劳动技术教育消费,是教育消费者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同时根据其具体内容把生产性教育消费分为应用型教育消费和研究型教育消费;而消费型教育消费包括德育教育消费、体育教育消费、智育教育消费、美育教育消费,它们是为了满足教育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因此实现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就是实现生产性教育消费合理化和应用型教育消费合理化,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谋而合。其他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消费的相关问题时,大多数是从研究教育消费的不合理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王焕培(2009)指出教育消费作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发展和投资性消费,教育消费是否和谐、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同时从中国教育行政、学校和学生与家长等方面指出了我国教育消费存在不和谐问题[9]。刘维奇 等(2006)将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我国教育消费结构失衡进行了研究[10]。刘焱 等(2013)通过对中国3-6岁儿童学前家庭教育消费方面支出的研究,指出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消费在保教费和捐资助学费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分析了影响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消费差异的各种因素[11]。杨天平 等(2014)对高中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通过对浙江省四所高中的调查,指出了高中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政府和学校在促进教育消费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1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构建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了解中国各地区、省市教育消费水平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各地区教育消费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从而为推动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探索。

  (二)指标构建原则

  1. 全面性。应该从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内涵来构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教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应是测量中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程度和发展情况,反映中国各地区教育消费合理程度的科学手段,应该包括教育消费的全部或主要要素,因此构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应该从以教育消费合理化内涵入手,以教育消费主要要素为基础,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现状水平。

  2. 系统性。中国省份众多,且地区间经济禀赋具有显著的差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表明中国教育消费表现出城乡消费差异、区域消费差异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特点[13-15]。但是同时,在这个大系统下,各省、市、自治区教育消费既有一定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区,教育资源状况、教育结构也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这就要求选取的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覆盖面要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整体情况。   3.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个其他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

  4.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选取时应该能够客观、正确地反映教育消费的实际情况,同时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含义明确和科学合理,要充分考虑获取教育消费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对设计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统计和测量。

  三、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指标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考虑到中国教育消费的现实情况以及指标值的可获取性,建立了以下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将相关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G1)教育消费的目标层,在教育消费评价体系中最终目标为教育消费合理化。

  第二层次(G2)一级指标层,一级指标层用来说明和解释目标层,一级指标层有六项分别为: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师资资源、继续教育、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和全社会文教体育娱乐投资。

  第三层次(G3)二级指标,是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层,由单个评价指标组成,详细情况见表1。

  (二)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的指标体系,本文以2011年为例对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进行分析,本文利用Stata12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起来,从而用几个少数变量来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变量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所有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及各省市的《教育年鉴》和统计年鉴,因此相关教育消费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实用性、可信度。

  1. 因子分析与公因子解释。本文首先对教育消费水平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经过相关分析,本文选取了如表2所示的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06%、19.12%、17.39%、14.84%,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41%,即能够反映教育消费水平相关信息的76.41%,我们将这四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我国各省市教育消费水平情况的综合变量。

  2. 因子载荷矩阵。本文接下来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来对因子结构进行旋转,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解释了V2教育经费社会捐助占教育经费比例,V3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V8职业高中师生比,V12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在校生数,V13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在校生数,V14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校生数,V15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V16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等变量;公因子2主要解释了V4每百万人中高等学校数目,V7高中师生比,V9中专师生比,V10普通高校本科师生比,V11专科师生比等变量;公因子3主要解释了V1教育经费占GDP比例,V17全社会文化体育娱乐固定投资占GDP比例,V18全社会教育投资占GDP比例等三个变量;公因子4主要解释了V5小学师生比,V6初中师生比,V8职业高中师生比,V9中专师生比等四个变量。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反映了教育消费的高等教育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情况,公因子2主要反映了高中教育消费情况,公因子3主要反映了全社会教育消费投资情况,公因子4反映了中小初中等基础教育的师资情况。

  3. 中国31个省市教育消费水平情况综合得分。经过以上对各教育消费指标的因子分析后,笔者通过回归法计算出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并以各个因子在方差贡献率占总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比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出各个省市的教育消费水平的综合得分f(其中f1、f2、f3、f4分别为公因子1、2、3和4的得分)。即式(1):

  f=25.06%*f1+19.12%*f2+17.39%*f3+14.84%*f4(1)

  通过以上处理,我国31个省市的教育消费综合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看出:

  (1)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其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得分排序在我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一,北京教育资源丰富,截至2014年北京共有211院校24所(其中985院校8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沿海城市天津、江苏、上海的教育消费综合排名分别为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六名。

  (2)西北省份陕西省、西藏。陕西省作为西部的文化中心,其教育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从表4看出陕西省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得分在全国处于第二位。随着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陕西省将会在未来对带动西部经济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也成为陕西省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陕西省的教育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虽然其经济增长显著地促进了教育消费,但是陕西省的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是很理想,西北大学师萍教授(2007)[16]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省几次教育规模扩张都是被动的发展,陕西省更多的是承载了国家教育人才基地培养的功能,因此,今后陕西省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实现教育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拓展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西藏虽然处于我国的大西北,受到历史、自然等各方面的限制,其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西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一直受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资,据统计2011年西藏自治区教育经费为82.610 2亿元,同年其GDP为605.83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13.636%,而同期全国教育经费23 869.293 6亿元,GDP为484 123.5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4.9304%,西藏的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加上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其教育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在上述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中排名第三。但是从表4看出,西藏地区反映高等教育消费的公因子f1的得分为负值,因此西藏地区高等教育还需进一步提高,西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中211院校几乎没有,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该着力加强西藏高等教育建设,同时大力引进外地人才,为实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藏崛起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黑龙江、广西、新疆、内蒙古、河北、贵州、河南等七省,黑龙江、广西、新疆、内蒙古、河北、贵州等六省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教育消费水平综合排名在中国31省份中分别排在第25名、第26名、第27名、第28名、第29名和第30名,虽然排名靠后,但是这几个省份潜力巨大,既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也有津京冀战略区的河北。同时由表4看出上述省份中反映教育投资的公因子f3和反映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f4都为负数,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该努力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拓展这些省份的教育投资渠道,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投资,尤其是信息化教育建设。河南省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但是本文研究发现其教育消费水平处于全国倒数第一,这与其经济状况很不符合,究其原因,河南省人口众多,但是同时其教育资源有限,因此河南省也出现了升学难的现象,教育消费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应该继续加强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4)山东、湖北等其他省份,教育消费水平排在全国中等水平,因此这些省份的教育发展潜力巨大,在今后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政策法规,努力提升教育的投入产出,同时注重教育消费的公平,优化各类教育发展环境,逐步实现教育消费的合理化

  四、研究结论

  制定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对中国各省市、区域了解自身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和自身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包含18个教育消费相关指标的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公因子,这4个公因子的方差总贡献率达到76.41%,表明这4个公因子能够反映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的大部分情况,这4个因子当中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说明高等教育对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教育更是高等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本增加的关键。但同时看到像黑龙江和广西这样的一些省份,基础教育消费体系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这些省份教育消费的合理化,从而实现教育消费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真正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合理化的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应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考量,但是由于关于这些方面的教育消费相关测量指标很难获得,因此本文对这方面考察的还不是很全面,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280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