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就业人员,并且其就业的情况受到社会各个行业的广泛关心。现在全球经济普遍处于下行趋势,大学生就业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并且大学生具有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都处于不断地改变之中。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工作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乃至研究生期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就业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主观行动,是全面促进就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在就业观教育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工作中,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实施、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且处于不断完善中。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角度上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表述,对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从社会的层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从公民个人行为的层面提出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观教育的关系
职业观是依照社会当前发展的情况和个人兴趣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道德、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观点,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个人价值选取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大学生的职业观不仅影响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认知和功能定位,而且对其职业的选取情况、态度、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具有的思想、理念等内容,只有被当代大学生熟悉接受,并外化为动机和个人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实现。就业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显著的实践特征,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均为大学生的职业观建立和职业观教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需将个人与社会,个人目标与国家共同理想相结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价值目标,和大学生职业观念中的职业环境自由、平等等精神相契合[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中,是大学生职业观建立的精神源泉,敬业、友善等思想则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提出道德层面的指导和要求。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是从大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教育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职业观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相融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就业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覆盖面,从新生到毕业生,无不高度重视,教育对象心理上热切的认知需求,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就业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实践,这就为检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往复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主体实践行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认识,有利于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从而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或创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主要有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和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等。 第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我国高校的职业观教育并不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而出现的,而是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压力下应运而生。当前较多数的高校都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就业观教育的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作用,高校的这种教育仅仅是迫于外界的就业压力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仅仅关注对求职技术、面试需要的技巧等问题进行解析,从而忽视了职业观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升综合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简而言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教育目标不明确。
第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观教育课程由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难免出现重复现象,学科建设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职业观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监督,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考评标准,从而影响高校的职业观教育,不利于职业观教育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职业观教育相关的专属负责部门和专任教师,而是由学校就业处等相关机构负责,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将学生的就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如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毕业生派遣工作等,对于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侧重较少且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观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很多老师为学校从事党政工作的管理人员或辅导员,缺乏就业观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场方面的实践经验,且日常工作事务较多,分配的职业观教育的时间精力较少,从而影响大学生职业观的教育效果。
第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某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仅通过老师的单向讲授,缺乏启发式教学或互动教学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简单对案例进行陈述,并没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和意义,缺乏点评和学生参与点评的环节。此外,关于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教材并不完善,不能为授课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观教育的现状,本文建议开展系统化、全程化、制度化、专业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观教育。
(一)全面统筹部署,开展系统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国家重视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高校更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体系。学校和各学院党政领导不仅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更要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加强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推动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应以就业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引导、激励、服务、管理等系统化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职业观教育中,最后使大学生认同接受并落实到实践之中。可通过就业观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的引导和渗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个人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契合。
(二)开设教学课程,开展全程化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系统学习,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加强对职业观的了解。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各个学院可以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相关专业主题系列指导讲座,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提供建议,引导新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入三年级,同学们面临专业方向的选择,需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开展专业方向指导。每个学期为同学们开设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掌握更多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毕业生,就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道德等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指导毕业生端正态度,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研究生中可以结合专业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科研素养,加强学术交流,加深对行业、职业的理解。
(三)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制度化职业观教育
激励机制对在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对投身基层或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如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考研时择优录取等。对成功创业和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大量事迹宣传,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让更多的在校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加强职业观教育。对在职业观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作为重要依据,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人才培养,组建课程教研组,深入研究和探讨课程建设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创业教育等,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参观、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相应的工作,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公司建立联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给学生,从而夯实自身技能基础,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应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以实验促进教学,以教学指导实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落实服务宗旨,开展人性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观,并且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既开展招聘会等共性服务,又提供一对一指导的个性化咨询与辅导。通过撰写实习笔记、勤工俭学等加强在实践中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他们的实践活动自觉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应完善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促进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就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六)丰富教育载体,开展多元化职业观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要开展多元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观教育既专业化又灵活化、趣味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方式或者根据学校周边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等加强在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拓展自己人脉圈,提高自己社交能力,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参观革命旧址,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参观企业内部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以实现以集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3430.html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