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CDIO工程教育的主旨是将工程实践的项目和环境引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基于工程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中开展基于实际工程环境的学习,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工程化。为实现改革目标,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激励,建立校企互利共赢模式,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利用校企双方师资,建设校企双方基地,完善校企持续改进措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CDIO工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更新相对滞后
每个行业的领军企业往往在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中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企业致力于技术革新。相反,学校作为为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人才的基地,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变化相对缓慢,教学内容上还存在陈旧的现象,这与产业需求的不断变更存在脱轨现象。然而,教育本身只有位于产业的最前沿,给学生们讲授最前沿的知识,才有可能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创新的人才。但大多数高等院校讲授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没能及时把科研和生产一线的新技术融入到教材中,导致教育迟于企业的技术发展。
2.校企间缺乏互利共赢的利益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以高校为主体,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在校企合作中占主体地位的高校,大多数时候都在考虑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却没有认真策划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企业服务,也就是没能真正建立起校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没有利益,企业自然不会主动参与到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
3.校企合作难于真正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企业是以利益为最大化,更热衷于学生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环节,双方的合作更多是以顶岗实习、共建基地和订单式培养等方面,这样的合作方式大多为阶段性、临时性的合作。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对教育教学的目标、环节、过程、方法等没有太多参与,势必会影响高校实施CDIO工程教育的效果。
4.师资准备不充分是制约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
所谓的师资准备不充分,主要是指一线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各高校在引进教师时往往强调名校、高学历、高职称,所以大多一线教师的履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是博士,其研究领域大多是理论性的,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这是目前制约实施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构建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
1.实施CDIO工程教育,校企共建新体系
为了真正贯彻实施CDIO工程教育,确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辅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能力培养牵动知识传授,确立真正工程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双源”“双师”“双改”的校企互利共赢合作模式,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双源”是按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课程内容来源于国家任职资格标准和某些行业企业相应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重点是将相对分散的知识点按照能力标准以工程技术模块为单位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某项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任务引导为课程组织方式的全新课程体系。
“双师”是以工程型实践教师培养为目标,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工程师就职于校内课堂,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寓扎实的理论教学于强化的工程项目中,以工程项目引导教学课堂的实施,使学校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的工程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双改”是为了适应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配合改革,即学校与企业同步内容革新,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学校引进企业的工程项目,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作为企业项目实施课程改革,同时学校的师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改造。
通过上述“双源”“双师”“双改”等系列措施建立起来的校企互利共赢模式,学校获得了能用于一线教学的实际工程项目,并在师资水平和能力上有大幅度提升,以及更广泛的教学资源;企业获得了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并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了更大的优势,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而且可以与学校的教师一起进行研发与改造,真正的实现校企“双赢”。
2.整合资源,营造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在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企业方面,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在实际生产车间兼顾教学需求,满足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教学环境的要求,学生的部分实习实训就在此进行。校企共出师资,完全按照企业项目规范、要求和流程开展教学,与实习生一样的标准考核,只有考核合格才能安排到真实岗位进行顶岗。在学校方面,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改造现有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参照企业标准制定流程、考核标准和企业文化,使校内实践基地依据生产标准建制。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将定制课程嵌入教学计划,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企业评价、验收学生校内实习、实训结果,预定员工到企业实习,最终考核合格,进入到企业正式实习入职,形成校企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机制。 3.真实项目,奠定工程教育新基础
CDIO工程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育理念,而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就是通过项目教学来实施。为此,首先构建以毕业综合项目为一级项目,4~6个基于课程群的二级项目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学生的教学和实训项目均来自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分解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依据项目大小和特点,确立I、II、III、IV级项目。其中I级项目为整体开发项目,即毕业综合项目,采用“双导师制”,由校企人员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学生团队完成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改进、文档整理、汇报答辩的全过程。项目团队有明确分工、过程考核量表跟踪、进度制约表等相关文档,并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与企业的需求分析确定。子项目一般安排为II级项目,首先以“组间水平相当,组内水平有序”为原则组建学生项目小组,教师、企业工程师任项目经理,全程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设置里程碑,按照预先设定的里程碑审核、校验。各II级项目完成后,学生参与完成各个子系统的集成、联调等环节,从而形成一定的大工程观。III级项目为课程项目,企业中提供的单件小作品多安排在III级项目中实施。例如企业将平面或动画制作要求发至学校,老师在多媒体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直接将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作品的设计,成品由企业筛选,结果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企业对被录用的作品支付一定的报酬。
4.专兼结合,打造工程教育新团队
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在工程,而工程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工程能力。在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交流平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题,有效融合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与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了学校师生与企业技术的共同发展。校企互利共赢,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同工同酬。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规定每5年不少于6个月在企业从事实践、挂职锻炼或访问工程师,熟悉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了解最实际的主流技术,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明确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规定,对于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在优秀论文、教科研项目等奖励方面与学校教师一视同仁,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热情。
三、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真正能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新体系,共同营造新环境,项目奠定新基础,结合打造新团队,从而真正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056.html上一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学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