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教育”,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间流动转换提供便利,从而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开放衔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新要求就意味着新举措,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从培养目标、内容、形式和策略等方面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人的终身发展要求将会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因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相继出台,众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纷纷加快了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步伐,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正朝着主体多元化、合作规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改革无止境,职业院校服务需求能力不强、企业主体地位落实不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1]课题组在“阻碍校企深度合作的因素”问卷调查中发现,81.3%的企业将“校企双方缺乏利益共赢点,得不偿失”作为首选因素,问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时,84.91%的合作企业表示对职业教育有人力资源的需要,73.58%的企业希望获得员工培训的机会,71.7%的企业想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28.3%的企业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应履行社会责任。可见,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来源于双方利益的共享。如果企业期望无法实现,那么缺乏企业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偏离产业需求也是必然的。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校企合作共赢
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要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构建起一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与市场接轨,多主体办学的动态开放教育系统,而为企业员工学历和技能提升、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以及社会劳动力再就业的培训和鉴定既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的终身教育理念,又履行了职业教育终身化“服务需求”的职责,切实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需求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将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师资建设紧密结合、将学校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攻关紧密结合开展的校企合作,既能弥补企业在员工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不足,提高其参与合作积极性的同时,又能为职业院校强化职业素养,提升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培训和科研收益等带来实惠,实现双方事业上的“合作双赢”。而这正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意义所在。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人才培养的运行体系
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结合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江苏省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十几年来的创新教育实践,构建了“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创新机制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一框架体系中,职业院校不仅要进行“在校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共赢”,还需开展包括“项目合作”、“技术共研”、“专利申报”在内的“产品技术研发共赢;企业不仅要共享师资、教学场所和实践平台,还须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生产实训基地(如校中厂、厂中校等),并进行教学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管以及学生就业共管(组建订单班、冠名班等)。这一框架体系直击了双方利益的平衡点,通过双主体、全方位、终身性合作办学,既锻炼了职业教育“服务需求”的能力,提升了其办学的质量,又满足了企业的既得利益,提高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更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间流动转换”提供了便利,满足了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学习”的终身教育诉求。
三、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共赢
1.在校生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企业需要学校为其培养出高质量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自2002年规划建设以来,江苏省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就在政府主导下,搭建了多方合力、开放共享的校企双主体共赢平台。
(1)政府引领,营造政校企联动育人机制
在常州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了由科教城管委会、园区高校和企业组成的董事会,下设高校(校企合作部)、企业(人力资源部)及专业(专业建设委员会)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联盟,营造了集“资源互享”、“师资互聘”、“科研互创”、“人才互育”及“利益互享”于一体的联动育人机制。依托“双主体学院”、“企业订单班”、“内园外站”、“校中厂”、“厂中校”、“双岗双职”等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实施“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五合一教学改革,培养与产业对接、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协同建设,制定统一人才培养标准
在科教城管委会监管下,由企业和园区高校分别选派专家和教师组建校企协作组,合理安排园区内高校的专业布局,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牵头,选择苏南片区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根据专业类别和特点首先确立大类专业群,再结合园区内高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重点开发就业前景好、层次性强、易于操作的重点特色专业,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和推行?@区统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3)开拓思路,关注毕业生终身学习
就业市场瞬息万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通过跟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合作,适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洞察毕业生就业期间知识技能更新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实施“毕业生定期回炉”,以三年为一季,将毕业生分期分批请进校园,为毕业生循环开展新技能培训、学历学位提升、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导及培训;根据企业或毕业生的特殊培训需求,开展随时、随处的专门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创业论坛,定期开展讲座,传授创业经验和资讯;开辟创新创业基地,通过“高校孕育”、“企业扶植”和“老带新”等创业实践,为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设施、技能以及项目等方面的帮助。
2.企业员工培训
为企业员工提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企业竞??力的同时,又能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的能力,更是构建终身性学习社会,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目前,正在实施且初见成效的企业员工培训途径如下:
(1)制度先行,建立企业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牵头组建职工培训小组,制订《合作培训规章制度》,一方面企业将员工培训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培训经费,保障合作培训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高校将为企业提供长期优质的培训服务纳入学院规划重点项目,组建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出台培训相关的管理及考核制度,实施对培训内容、方法及效果的适时把控和全面监督,确保合作培训的稳定性。
(2)按需培训,确保培训方式的“终身一体”
终身学习社会,对企业员工开展终身性的培训教育已刻不容缓。一方面,针对企业特定的用工需求开展专门的“职前培训”,如订单培养或校企分段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时”即“上岗时”。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在职员工对学历、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开展不间断的“职中培训”。以江苏省常州高职园区内某高校为例,自2003年以来,为10多家企业在职员工开设的技能提升班、学历提升班和相应的技能测试及鉴定已达50多场次。此外,针对员工在职业素养、兴趣爱好、知识迁移、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开设了职场文化、职业生涯规划、转岗培训和储备人才培训等职业继续教育,确保企业员工终身性学习的需求。
(3)瞄准技术前沿,抢占人才培训“高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人一生“一次性就业”已被“多次就业”所取代。[2]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的同时,对社会待岗人员的培训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融入学习型社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
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以及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社会人员定点培训及鉴定基地,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政府项目培训、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为苏南片区地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做了充分的人才储备。[3]截止2015年,园区已完成装备制造业类社会待岗人员培训4729人次,信息产业类培训2152人次,开设各级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接受培训人员获证并实现就业率98.25%。
(二)产品技术研发共赢
随着高校职能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校利用自身在创新人才、科研团队及科创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转让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已成为高校增强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产教融合,帮助企业完成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直接推动力,更是校企双方实现深度合作的动力源泉。
1)多方合力,共建技术共赢平台
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照《江苏省紧缺型职业(工种)参考目录》,搭建“常州大学科技园”、“常州信息产业园”和“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业园”等紧缺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由现代工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职业技能与鉴定中心、项目合作服务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等组成,通过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的“全流程教育链”,打造集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高端培训、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于一体的校企技术共赢平台(见图2)。
2)依托合作项目,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从“服务传统产业”升级为“服务新兴产业”,从“场地换设备”转型为“科研换设备”,从“校中厂”、“厂中校”拓展至“研修中心”,实施“校企科研团队-应用技术课题-项目发明专利-企业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模式,使新技术开发得到直接转化。园区内6所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途径,选派科技骨干教师、优秀学生,会同产业工程师、企业专家等组建了科研团队,借助研修中心、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基地等开展项目课题和新技术研发。如在高校教师指导下,学生机器人社团在常州智拓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下厂锻炼期间,与企业专家一起研发出了智能触控面板、可视电控柜、机械手臂与抓取系统等仪器设备,作为回馈,企业将首批投入生产的设备捐赠于学校,全部永久使用、免费升级、平台还可扩展,实现了校企双方利益的共赢共享。
总之,终身教育理念赋予了现代职业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践行终身教育的“连续性”、“开放性”和 “服务性”理念已成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个性化发展需求,成功化解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因主体不明、利益不均、服务意识淡薄等引发的职业教育困境的明智之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