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值得开发利用。潮汕地区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必须大力挖掘充分利用潮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开发利用潮汕传统节庆日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潮汕节庆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有着丰富多彩的道德资源。在潮汕传统年节庆日中,学生也是就受潮汕传统节庆活动的受教育对象之一,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教育。
在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中,有围绕纪念家族先人而展开的祭祀活动,有对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纪念、追忆等活动。如,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中秋节食月饼,是为了纪念元末民众抗击蒙古族腐朽统治。而潮汕人的中秋节用芋头祭祀祖先,特别具有地方特色。潮汕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用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成风,至今犹存。[3]
爱国必先爱乡,而爱国则是爱乡的延伸。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节庆习俗,凝结着浓重的乡情厚意。潮汕传统节庆期间所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都深深触动外出工作的人、亲朋好友甚至是海外潮人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吸引着他们不辞辛苦“常回家看看”,同时也增进了海内外潮人的团结,使海内外潮人的这种思乡爱乡的思想升华为爱国,保卫祖国的思想,如李嘉诚等著名的潮汕侨胞,毅然回国,投身于革命斗争,投资办厂,捐资办学,以拳拳赤子之心报效祖国。1918年2月13日的地震灾害,1922年的“八?二”强台风灾害等,郑智勇等海外侨胞,纷纷募捐,慷慨解囊,通过侨批局银行汇寄灾款,支持家乡,救灾解难,重建家园。2013年八月潮南的这一次水灾,在海内外各地的潮汕侨胞和侨商都纷纷捐献物质,踊跃捐资筹款支援潮南。侨批凝聚着众多潮籍侨胞对家乡的浓重情感。潮汕侨胞的种种行为,学生从中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血浓于水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潮汕传统节庆日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潮汕地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潮汕传统节庆日这一潮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方式,让民俗文化进入校园,充分开发利用传统节庆日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开发利用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离乡背井的潮汕移民在海外谋生特别的艰难,特别是在近代,生活更加是没有保障,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弱小受人欺负的切肤之痛,让他们更加的思念祖国,思念家乡,他们以“落叶归根”的浓重情结,时刻关注着祖国、民族的命运和家乡的境况。在爆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等爱国革命运动,他们更是积极通过侨汇等渠道给予当时中国最大的支援,这些都体现着潮汕侨批凝聚着广大潮籍侨胞的爱国情感。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众多的海外华侨中的海外潮人也不甘落后,以饱满革命热情,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他们踊跃捐资筹款,通过银行寄汇和侨批等渠道,寄回国内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的泰国侨胞郑智勇,在孙中山的启发和影响下参加了同盟会,并慷慨捐款赞助革命。当孙中山在1921年就任临时大总统,他一次献金5万银元,并从华暹轮船公司的股份中拨出暹币100万铢,捐给广东都督府。也是泰国侨胞的高绳之和他祖父父亲,都热心地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是丁未黄冈起义的主要捐助者,仅1907年丁末黄冈起义和1911年武昌起义的两次捐款,就有20多万银元。
在1937年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就时刻关注着祖国和家乡亲人的安危,1939年6月22日,日寇攻占汕头,海外潮籍侨胞心急如焚。7月1日,新加坡侨胞洪家成在寄给潮安江东父母的批信中就写道:“迩来潮汕战事发,未卜俺乡情况若何否?祈列明示晓”。[4]11月29日,泰国侨胞陈维耀之妻在寄给澄海银砂乡家人的批信也写道:“闻得潮汕战事日甚紧张,未卜俺附近岂受猖獗,至家人岂受惊否?因交通不便,消息少通,以至儿媳在外实深深怀念,日慕佳音以慰我怀耳”。[5]在日寇攻占汕头时,许多侨胞在寄回家乡的批信中,愤怒地控诉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泰国侨胞在1937年10月31日写给澄邑南砂乡侄儿的批信中,就描述了当时日寇以18万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杀向上海的状况:“眼下闸北一带,悉遭敌人焚烧,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之痛心,现沪上难民闻达百万之众,诚属可怜。”[6]
抗战期间,很多海外侨胞写批信时,则用印有“枚国英雄蔡廷锴”头像和印有红心和拳头的“爱国笺”,表达众志成城,抗击日寇的决心。不少侨批印有抗日歌的戳印:“奉劝诸君要记得,东洋货色习不得。如果买了东洋货,便是洋奴卖国贼”、“抵制日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贼”等,积极声援祖国抗战。广大潮籍侨胞踊跃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募集大批钱款,通过银行寄汇或侨批寄回祖国、家乡,支援抗日前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越南潮籍侨胞黄伟卿、陈星阁等,就先后汇款2600大洋,慰问东北马占山抗日部队和在上海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澄海东里镇南畔洲村的蚁光炎,在抗战爆发后,领导了泰国中华总商会,积极脱销抗日救国公债,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旅泰的青年侨领苏君谦与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捐出200元国币,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办学经费。1938年9月21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与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特地联名复函,对苏君谦3人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7] 数以千百计的侨批,“不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而且是历史真实的见证”,[8]正如汕头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王炜中先生所说的,侨批所储存的丰富历史信息,歌颂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向世人昭示了中华民族不可侮、一切侵略者逃脱不了失败下场的民族气节。因此,我们在讲解辛亥革命、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等时,阐述伟大的抗日精神、爱国精神时,大可以挖掘潮汕侨批资源,讲潮汕侨批,听潮汕侨批,了解潮汕华侨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的大力支持与伟大贡献,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汕侨批所浸透的血浓于水的爱国主义情感。
潮汕侨批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潮汕地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潮汕侨批这一潮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方式,让潮汕侨批文化进入校园,充分开发利用潮汕侨批的资源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开发利用潮汕歌谣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潮汕歌谣在潮汕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经过长期的传承、交融和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地域文化,是老百姓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从生活生产实线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随口创作,读来顺口,语言通俗。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潮汕歌谣有丰富的内容,有反映生活、劳动的叙事歌,过番歌,有反映情爱、物产的,有反映时政感怀、儿童游戏的等等,它浓缩了潮汕地区经济、政治、风俗民情等领域的历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潮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潮汕歌谣对教育学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潮汕民间歌谣中有一类歌被称为时政歌,这类歌谣爱憎分明,感情浓烈,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时代气息。大凡时代风云,历史变迁,政治明暗,民瘼时弊,都在这类歌谣中反映出来。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潮汕涌现了大量革命歌谣。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控诉地主、官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和诉说生活的凄凉悲苦;二是表达革命愿望和革命必胜的信心,如:“你莫苦来你莫愁,还有张炳(古大存化名)农民头。革命总有恢复日,旧屋烧了住新楼。” 表达了人民对革命充满希望。
潮汕歌谣中有这样的时政歌:“九月十八秋风凉,日本起兵打沈阳。俺着齐心来抵抗,全国人民免遭殃!”、“你勿看阮奴仔鬼,奴仔细细上色水。手秧乍并猫鼠仔,裤脚乍并脚大腿。气头汹汹欲乜事,欲去饶掉汉奸日本鬼!”这些是抗日时期最流行的儿童歌谣,当年儿童们在街头巷尾到处高唱,对于宣传抗日,唤起民众,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歌谣,让学生认识到,在战争中少年儿童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筑起血肉长城,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结果,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都支援革命,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伟大的抗战精神之一,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必具的精神品质。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以借助歌谣来帮助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这样,学生心灵得到爱国主义情操的陶冶,爱国主义情感逐渐生成。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国之情与爱乡之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乡土观念、根的意识,深深地铭记在每一个潮人的心中。一首首的“过番歌”,浸透着海外潮人对家乡的浓厚深情,我们当充分利用,有效开发。比如“信一封,银二圆,叫妻刻苦着维持,奴仔着教示,至切孬赌钱。田园力落作,猪崽还着饲。等我若赚有,回家来团圆。”[9]又如“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这些歌谣以亲身体会唱出自己的心声,令听者与歌者同悲、同愁、同欢乐,反映了过番者身在异邦,心在家乡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歌谣,使学生看到海外潮人的“乡思”、“乡愁”,认识到潮人在生活十分艰苦情况下仍然义无返顾,热爱家乡,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对故土存在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和依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家乡情感得到濡染,从而激发起他们为建设家乡美好明天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的志向,继而升华为爱国情感。
由于潮汕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侨批息息相关,因此潮汕人也就创造了许多侨批歌谣。兹掇一二:
1、“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10]
2、“天顶飞雁鹅,阿弟有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打起包裹过暹罗,欲往暹罗牵猪哥。赚有钱银多少寄,寄回唐山娶老婆。”[11]
3、“战事浮,批无来,食番钱个哭哀哀,米瓮断粒米,暹绸无人爱,个颈吊弯钩,全家大小抱肚脐。”[12]
4、“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客头看见就叫坐,问声人客要顺风?一直来到实叻坡,乜事无,上山来做工,伯公逃隆保平安。雨来给雨沃,日来给日曝。所杠大杉楹,所作日共夜。三更去淋浴,淋到浴来过五更……信一封,银二元,叫亩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扶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力作,猪仔着力饲。等到我赚有,紧紧回家来团圆。”[13]
这些侨批歌谣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有血有肉,朴实动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演绎了一场场海外侨胞与潮地侨眷之间“血浓于水”的思乡爱国歌吟“大汇唱”。[14]
潮汕歌谣文化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功能强大,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地方课程资源,是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一首首内涵丰富,感情真挚的歌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潮汕地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潮汕歌谣这一潮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计划、有步骤,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方式,让歌谣文化进入校园,充分发挥潮汕歌谣的教育资源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潮汕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明显,是对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潮汕地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努力开发利用潮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374.html上一篇:审视钢琴教育的价值
下一篇:谈生态理念下的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