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一种为幼儿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一)语言浅显,主题单纯
儿歌是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而儿童的生活圈子很小,能认识和感知的事物有限,所以儿歌的主题就很单一,一般是简单描写一个事物或动物,如《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简单的四句话就描摹出小白兔的颜色、动作和喜欢吃的事物。或是概括幼儿常玩的游戏,如《搭积木》:大积木,红黄兰,小宝宝,最爱玩,搭火车,钻山洞,盖高楼,连着天。
(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
儿歌自古以来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幼儿中传播的,这就决定了儿歌必须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所以儿歌多数只有4-8句,字数在20-30个字,这是为了幼儿好懂、好记、好学、好唱。比如《上楼梯》:一二三,三二一,小宝宝,上楼梯,不用扶,不要抱,跨大步,走上去。
(三)声调活泼,节奏明快
儿歌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打着拍子唱出来,因为儿歌每句最后一个字基本都是押韵,如《小星星》:满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板上钉铁钉。这样的押韵使儿歌读起来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感,方便幼儿记忆背诵。
二、家庭中有效实现儿歌的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到三岁的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家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员,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越早重视孩子的早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就越好。我认为最好的早教启蒙方式就是念儿歌。
(一)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语言的“听、说、读、写”,“听”是语言的第一步学习。当我的孩子还是在我的肚子里的时候,我就经常放儿歌给他听,我发现每当我放起这些磁带,他就会安静下来认真地倾听。
在宝宝的前语言阶段,他们虽然还不能利用语言和大人交流,但从孩子能够听懂大人说话开始,就可以说是与大人进行语言交流的开端。这个阶段最适合他们的儿歌就是摇篮曲。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止哭、教话的儿歌。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如: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云不摇,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如《摇篮歌》:小宝宝呀,快快睡觉。乌鸦喜鹊,树上睡了;小猫小狗,窝里睡了;月亮星星,云里睡了;小宝宝呀,快快睡觉。这样的语言十分浅显,一听就懂。又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睡吧,我可爱的小宝宝,睡吧,睡吧,月儿静悄悄,把你摇篮照。我给你讲故事,我给你唱歌谣。你闭上小眼快睡觉,睡吧,睡吧! 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儿歌里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轻快的旋律和满蕴着母爱的词语,直接唤起孩子对家人的爱,达到和亲人之间情感上的交流。
宝宝从7、8个月开始,只要听到音乐或有节律的声音,他就会手舞足蹈,和着节奏左右扭动,这不是宝宝的音乐天赋,这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是孩子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一种条件反射。我们要抓住这种本能,便于把这种语言的感觉深深印入宝宝的脑海。儿歌正符合了这个阶段宝宝的心理特点,如《小铃铛》:叮铃铃,叮铃铃,一会远,一会近。小宝宝,耳朵灵,听铃声,找到铃。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念儿歌给宝宝听,一首儿歌一定要反复地念,反复地唱;不要急于看到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家长要做的就是把简单的儿歌不停反复。
(二)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语言环境
儿歌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每个场景都可能会成为儿歌的内容。家长要利用孩子的生活来渗透儿歌的内容,这比单纯的讲解或枯燥的说教效果好的多。
早上穿衣服是家长最头疼的时候,孩子要么赖着不穿要么就把衣服穿错,这时家长就可以在旁边边示范边念:左脚钻进左裤腿,右脚钻进右裤腿,两列火车钻进去,轰隆轰隆过山洞。孩子就会按照儿歌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再也不会出错。孩子不肯洗脸、漱口的时候,家长可以念《洗脸》:小毛巾,四方方,冲冲水,拧一拧,抬起头,画圈圈,小脸干净又漂亮。这首儿歌生动形象,在孩子洗脸的时候朗诵,不仅孩子可以轻松的学习儿歌,还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儿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同时语言浅显,对幼儿这种自控力差,同时注意力集中不到十分钟的孩子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家长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语言渗透,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
(三)在亲子游戏中愉快学习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他们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可以把儿歌结合到孩子每日的游戏中去,因为和孩子玩游戏不但可以加深亲子感情,促进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儿歌。
如学《山上有个木头人》,家长和孩子在游戏中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等儿歌念完后,谁都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如果一方违反了,就要拍对方手心并一起念儿歌:“本来要打三百下,怕你太疼打三下。一、二、三”。 再如《谁会这样》: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家长可以先给幼儿提问题,等幼儿回答出来了,再和孩子一起模仿小鸟的动作张开双臂,上下挥舞,然后迈着小步来回跑,边做动作边重复。在后半段: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这家长可以双手握拳,放到胸前,假装手握缰绳,双腿前后跳跃,嘴里发出驾驾的声音。这样会把孩子带入情境,更容易让孩子记住儿歌的内容。再如《看我摸》:拍手掌,看我摸,我不摸呀你别摸。我摸耳朵你也摸耳朵,我摸鼻子你也摸鼻子,我摸眼睛你也摸眼睛,我摸脑壳你也摸脑壳。这首儿歌可以采用边问边做的方式,家长说一句,让孩子按照口令指向相应的位置。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认知自己五官的位置,同时能帮助幼儿活动手指,刺激他们脑部的发育。
把儿歌结合到游戏中,这样幼儿就可以在游戏中学儿歌,在生活的乐趣中学儿歌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促进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完善,还能让孩子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三、儿歌的作用
(一)训练正确读音,有效矫正错误的读音
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给幼儿念儿歌,教幼儿念儿歌是幼儿练习语音的较好方式。如很多孩子z、zh、s、sh卷舌和平舌音不分,家长就可以选择《卖柿子》教孩子发出shi、se的音:水果上市,谁买柿子,柿子红红,柿子圆圆。柿子不涩,味道很甜。
通过儿歌可以有效训练孩子正确的读音,因为念儿歌可以让幼儿的唇、舌、齿等发音部位和口型变化都得到锻炼,帮助幼儿更好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二)增加语言词汇,开阔眼界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个人掌握词的数量多少,将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儿歌是幼儿最初学到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虽然简练直白,但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由于有极强的模仿语言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虽然只有几句,却包含了“两只”、“老虎”、“尾巴”、“耳朵”、“跑得快”、“奇快”等名词、动词、形容词。仅仅一首儿歌的歌词就包含了这么多词语,可以想象,随着幼儿听、说、背儿歌数目的增多,孩子所能记住的词语也会急速增加。
总之,儿歌与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娱乐、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对孩子的影响就在于“润物细无声”,它不是对孩子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念、唱、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其他思想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赵晶(1982.5-),女,学位:硕士,毕业学校: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汉江师范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476.html上一篇:我看教材中的德育教育
下一篇:创设阳光教育 打造阳光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