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九岁登基继皇帝位,是名副其实的幼帝,其一生命运的波澜起伏堪比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代由盛转衰时期的关键帝王,英宗在明代帝王中最具有代表性。
1幼时的教育
明英宗继位伊始,杨士奇即上《请开经筵疏》,希望英宗能在处理完宣宗的丧事之后即开经筵讲学,“伏望山陵毕日,开经筵故事甚速,如此早开经筵以进圣学,臣等深切??持?至”,在这道上疏中,杨士奇提出了三条事宜,“天子就学,其事体与皇太子亲王不同,乞先命礼部翰林院详定讲筵礼仪陈奏”,除此之外,其余两条上疏都是与预选讲官与左右随侍之人有关,“必得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数人,以共其职”,“为皇上慎选左右随侍及使用之人,如或其人举动轻佻、语言亵慢、立心行已不正者,皆宜早去之。”①
礼部等也制定了一套详尽的讲筵礼仪,“至是礼部进仪注:一、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会讲。直殿内官先一日于文华殿设御案于御座之东稍南,设讲案于御案之南稍东。是日早,司礼监官先陈所讲经书,书以《大学》一册、经以《尚书》一册置御案,书在东经在西。又各以一册置讲案,讲官二员,各撰讲义一篇,预置于册内……先读书,次读经或读史,每伴读十数遍后,讲官直说大义,惟在明白易晓,讲读后侍书官侍上习书毕,各官叩头退。”
英宗每月的经筵只有三天,所读内容多以经史为主,且有讲官为其讲陈大意,但经筵的次数有限,再加之繁文缛节使得经筵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曾对英宗说:“上以继承列圣,下以统御万邦,然其根本在致力于圣学,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由讲学而能致治者也。”②
这些在幼年时期接受的有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英宗,在处理对待一些事情,特别是在慎终追远的祭祀仪式等方面,英宗所表现出的举动宛如成人。宣宗驾崩后不久,英宗对尚书胡?跛档溃骸半弈钭孀诙鞯律詈瘢?每遇忌辰良切悲感,食稻衣锦岂心所安尔!”于是下令让胡?跤牒擦衷汗采套孀诩沙嚼褚牵?最后议定,当祖宗忌辰时,“上服浅淡色衣,不鸣钟鼓,于奉天门视事”;遇宣宗章皇帝忌辰,则“上服浅淡色衣,不鸣钟鼓,于西角门视事。”③
2张太皇太后对于英宗的教育
英宗继位之后,对其起主要辅导教育作用的当属其祖母张太皇太后以及最亲近的大宦官王振。
张太皇太后作为宫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她对英宗的影响非常深远,宣宗弥留之际曾将嗣君托付给张太后及朝中重臣,“嗣君年幼,惟望圣母皇太后朝夕教训,尔文武大臣尽心辅导。”④张太后也非常尽职尽责,时常督促年幼的英宗,将朝中事物委托给三杨等重臣,一次,张太皇太后指着三杨与张辅、胡?醯热硕杂⒆谒档剑骸按宋宄冀韵瘸?所简,帝甚重之,凡事非五臣赞决勿行也。”并对一切可能不利于其成长的事物革除,“初,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⑤有人劝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却说道:“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她断然拒绝,并将鼓励英宗向学放在第一位,可见她作为祖母对幼年英宗的教导是很有效果的。就连后来一手遮天的大宦官王振,终太后在世也未敢专权乱政,张太皇太后教导英宗,使得正统朝前期政治清明,仁宣之治的繁荣得以延续,她也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3王振对英宗的教育
明末的文震孟说:“本朝阉祸凡三见,王振、刘瑾、魏忠贤。”康熙帝也曾评论到:“宦官为害,历代有之。明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辈,负罪尤甚。”⑥因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酿成惨祸,大明几近亡国,故此王振作为明代太监擅权乱政的典型代表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也使得王振所有的光环全部消失,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史实。但是历史就像一枚钱币,总有两面性。王振的功过是非这里暂且不论,只说他在教导劝诫幼年英宗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
王振年轻时净身入宫,受到成祖朱棣的喜爱,在宫中学习过一段时间,“爰自早岁,获入禁庭,列官内秩,受太宗文皇帝眷爱,得遂问学。”⑦因王振聪明好学,领悟力强,很快就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在宦官中算是有学问的人,故此宫中的人都称他为“王先生”。明英宗在敕文中也说王振:“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⑧
宣德年间,王振担任东宫局郎,侍奉太子讲读,英宗成为王振的学生,对其“雅敬惮之”,并且“呼先生不名”。英宗对王振是既尊敬又害怕,包括继位后仍然如此,一次英宗正在与小臣们玩击球游戏,看到王振到来都停止游戏。王振向英宗跪奏:“先皇帝为一?伦蛹肝筇煜拢?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英宗听闻之后“??无所容”,三杨等人听闻以后不禁赞叹到:“宦官中宁有是人!”⑨
正统年间,王振规定宫内的太监不得和外臣私交,还加强了对饶州府等地区私造异色瓷器的刑罚。另外王振还杀减过宫中一些不必要的盛典,当时北京功德寺中的佛像塑造的精美绝伦,张太皇太后携英宗曾经来此礼佛,住了三天才回宫,平时宫中饮食起居所需要器用,在这里都准(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68页)备的很充分,王振于是在宫中仿造了功德寺中的佛像,完成之后王振教英宗向太皇太后进言:“母后大德,子无以报,已命装佛一堂,请致功德寺后宫,以酬厚恩。”张太皇太后听后大喜,王振又向英宗进言,下令让中书舍人抄写金字藏经放在佛堂的东西房中。于是张太皇太后“以佛及经在,不可就寝,遂不复出幸。”
王振禁绝享乐、端正陋习的措施深深的影响着年幼的英宗,故此终正统、天顺两朝,英宗都杜绝玩好,摒弃奢靡,勤俭恭敬,成为明代少有的谨慎勤勉的好皇帝。英宗曾经自己说过:“朕负荷天下之重,五更二点即起,斋洁具服拜天毕,省奏章剖决讫,复具服谒奉先殿,行礼毕,视朝,循此定规定时,不敢有误。”⑩在生活起居上,英宗对饮食从不挑剔,穿着布衣,几乎与平常百姓类似,“朕……饮食随分,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随宜,虽著布衣,人不以为非天子也。” 由此看来其幼年时接受王振的教育与劝诫的影响是深远的。“王振如果仅靠自己的专横和巧言令色是不能赢得人心的”,特别是王振赢得英宗二十余年的信任,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并非《明史》中所说的王振“狡黠得帝欢”,也正是王振对英宗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帝方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赐振敕,极褒美”,以致后来英宗对其言听计从,让其大权独揽,才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被选入侍东宫的宦官,常常就是幼年皇储伴读的伙伴和豫教的教师。他们对未来皇帝思想、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所给予的影响,远非那些后来为太子讲解经书的翰林讲官们说教的效果所可比拟的。”英宗南宫复辟成功后,于天顺元年“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由此可见,英宗对于“王先生”的教导之恩还是感激良多,铭记未忘。
明英宗朱祁镇在幼年时接受来自太皇太后、三杨以及王振的教育大多是有益处的,对英宗素质的提升和优良作风的形成大有裨益,但是由于他没有正式的出阁讲学,又因过分宠幸王振酿成巨变,致使土木堡之变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拐点。
注释
《皇明经世文编》卷十五“杨文贞公文集一”(敕疏 颂)之《请开经筵疏》.
《明英宗实录》卷14、卷5、卷115、卷137.
李贤:《古穰杂录》.
玄烨:《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一一《谕修明史诸臣》.
王振:《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碑存于今北京智化寺(文博交流馆)内.
《琅琊漫抄》载《国朝典故》卷85.
《天顺日录》卷48、卷2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