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过“创新”,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它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可见,创新既有时间性,又有层次性。我们在此所说的“创新”,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或者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聚焦思维等。这些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必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
四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只有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此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个性征。可以说,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三、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等转变;实现封闭办教育向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这一环境和氛围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就要加强教育异向的宏观指导,加大对教育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现代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强化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激励作用,建立国家教育新体系。要在学校创设良好的创新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目标,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J心理自由”为核心,形成整个学校轻松活泼的学风、校风和人际关系。要在家庭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就要建立轻松活泼、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保护好奇心和创造力,做好创新的表率。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影响。
(四)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
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新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有种于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的宽松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总之,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领带地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创新教育将历史性地承担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盼伟大历史使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637.html上一篇: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