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在开放环境下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放”是当今社会的关键词之一。语言类专业学生更应重视文化开放和思维开放的培养。当前,很多学校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而大学的目标则是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大学生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的汲取,个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自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文化素养不仅仅意味着多学了多少知识,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知识水平、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上,还体现在自我价值观的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文化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内在因素。
2、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人们的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的不确定因素要求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积累,促使学生拥有全面的思想文化结构。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是拥有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他们既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也具备完善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所以提高文化素质,既是为自我发展做好准备,也是为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3、文化素质提高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
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顶尖级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推动教育革新,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文化素养的培养,让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不仅仅是“高学历”人才,而是“高素质”人才。
4、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精神依托
文化素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养成、身心健康、知识运用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它能够创新大学生思维、增加大学生科学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自我的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打下夯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到的品德教育、专业知识、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情趣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以文化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二、当前教育模式下文化素质教育的失衡
如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依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中,人才的“质量”很大一部分由其文化素养决定,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一种更基本、更值得重视的衡量指标,比起专业技能它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人才的质量。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反映出的却是当今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选择倾向。
1、应试教育下学生知识体系的僵化
长期以来受到高考的影响,现今的中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重视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初高中校园普遍强调专业教育而削弱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应试教育对当今大学的影响集中表现于他们的学习重点往往过于集中于某些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高中的文理分科导致如今的学生严重偏才,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思维逻辑迥然不同,面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各有优劣,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便是为了有效的平衡文理科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对自我文化素养培养的轻视
作为语言类学院,学院内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多,然而对于出国留学,我们所反馈到的信息更多是我们的学生知识结构含有缺陷。我们会讲对方的语言,可是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对他们的历史了解也是懵懵懂懂。我们的学生可以流利地背出课文,但不能够恰当的与对方交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但忽视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在大学期间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将“大学”和“专业学习”画上了等号,故而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并且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填充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多学生的文化选择偏娱乐化、快餐化,而走进图书馆真正去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的大爆炸。并且,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所崇拜的也不再是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人物。
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伴随着信息高速化发展,现今对外国际交流逐渐形成多领域、多方面的情势,纯粹的语言学习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一名合格的外语人才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小语种两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他们的创新能力、英语能力和文化素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如今语言教育的新模式,故此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一味的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不得不令人疑惑: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是否做好准备、是否真正有能力去面对这个社会?因此,学院内开展的文化节等多项活动,从最初的策划到中期的筹备、最后的执行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这些技能一般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然而着眼于当前的就业情形,很多学生欠缺的正是这些能力。
三、利用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非独立的个体,正如一个民族的语言难以避免的会受到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的影响。打好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专业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当学生融入到所学语言的文化里,他们便会更加积极的去掌握专业技能,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更加正确的态度和更大的兴趣。
“文化节”的开展就是充分利用了我们学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文化节将学院内所开设的语言专业通过图片、音乐、舞蹈、美食等多种形式展现,如印度舞蹈、土耳其美食、韩国热舞,让我们书本里的文化更加生动、贴近于生活的展示出来。与此同时,我们也以学生组织为依托,积极构建具有高瞻性、开放式、高品味、互动性的文化格局。报社周末沙龙、读诗会等小型活动更是富有人文特色、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性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感受语言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寓教于乐,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消息而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
2、通过文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文化意识
“交流”是文化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与优秀师长的交流,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了解所学专业的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思考,探索自我的价值、判断自我的价值方向,发挥思想文化的熏陶作用,凝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我们畅谈电影、音乐,讨论时事热点问题,致力于引导学生脱离低级趣味,让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多次举行的“外语角”活动更是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开放交流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外语角”利用语言优势,通过学生与留学生交流,亲身参与品味各国文化特色来摆脱中国式思维,增强跨文化意识。
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不仅仅是参与、熏陶,更是以富有人文主义的学院文化来引导学生重视自我素养的提高,并使之延伸出校园,在学生步入社会,在工作与生活中都能受到自我文化素养的影响并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优秀的文化素质所展现出的深邃的哲理思想、生动的形象思维、丰富广博的知识都是促进成功的关键要素。
3、以学院内文化氛围促进个人能力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院文化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果将学生比作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的学院文化则是有这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共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希望这个有机整体健康的运转,则需要依靠我们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的重要载体。
在高雅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里,学生们会很自觉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并积极的树立高尚的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在学生刚刚步入大学便着重强调学生的礼仪问题、培养纪律意识,在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则集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责任意识,发挥学院文化本身具有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学生们为共同目标奋斗进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富裕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教育导向性的社会文化。
四、结论
综上,文化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觑。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是圆每一个求知学子的拼搏梦,也是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4980.html下一篇:《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