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探究能力的形成源于孩提时代的好奇心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探究之源”,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许许多多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像达尔文从小就对花鸟虫鱼很痴迷,正是这种强烈地好奇心,才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正如英国著名诗人帕德尔所描述地:“日记中记载着他的真实生活。他有着最惊人的好奇感。他总是在思考‘这到底怎么回事?’,好奇心塑成了他的一切。”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也是充满好奇心,他爬山时无意中被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划伤了手,鲁班觉得很奇怪,一根柔软的小草为何能割破手?正是这种强烈地好奇心,促使鲁班发明了人们广泛使用的锯。现在高中积极推进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探究意识的源头在哪里?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而言,人在五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到七岁时下降为10%,而八岁以后就剩下2%的创造力了。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曾说:“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六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儿童从一出生就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儿童时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好时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源于儿童时期的好学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1.好奇。小学生好奇心很强,为什么之类的提问特别多,遇到任何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特殊的事物,都要问个没完。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2.好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如果教师所进行的教学缺乏新鲜感和强烈的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慢慢地分散。
3.好胜。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还特别容易激动。如受到教师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批评则表现灰心丧气。
4.好学。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喜欢追根究底,学习兴趣浓厚,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遇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人天生就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争强好胜的本性,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的人形象地描述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小学教育是圈养,中学教育是填鸭,高中教育是题海,大学教育是放养!这种“圈养”、“填鸭”、“题海”等连续教学“组合拳”,会逐渐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厌学逃学,当今应试教育硝烟弥漫,生源战、信息战、题海战相当惨烈,高考升学压力异常激烈。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大量枯燥的知识、技能训练,会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保护好、爱护好并长久保持好这种浓厚地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三、良好品德的养成源于从小培养的好习惯
199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提问者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老科学家的回答令谁也没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这位科学家最辉煌的事业,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一席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好习惯助人成功,坏习惯贻害终生。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所谓“江山易变,本性难移”,说明习惯形成之初多么之重要。一个人从小养成好品德好习惯,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栋梁之才,反之,如果从小养成坏品德坏习惯,长大后很有可能走上歪路邪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5478.html上一篇:内蒙古蒙汉双语教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