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探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探析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是当前及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伟大中国梦的总体方略。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不仅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的看法,是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与演变规律的价值认知与理论诠释。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深刻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历史观“表面上看起来是如何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的显现。”[1]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历史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更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深入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更全面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认同,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唯物史观武装大学生头脑,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支撑与精神纽带。加强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近现代史、党史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根本动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根源与时代背景的认知,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理论内涵。习总书记在北大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先就需要树立唯物史观,对党史、国史保持真正清醒而正确的认知。

  (三)学习与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前提。

  “四个全面”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全新方略。这一方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地创造性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尤其是现当代史的学习,能够让大学生更好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进脉络,更深入地领会“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依据与时代背景,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与理论发展逻辑,体会“四个全面”的科学性、统一性、必然性与创造性,将“四个全面”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二、当前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刻不容缓,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他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下,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集体意识淡薄等问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史国史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与片面的价值判断,再加上少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学方式封闭、教学载体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历史、解读历史、评价历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尘嚣甚上。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发展规律,颠覆唯物史观。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假借重新评价历史之名,意图否定近现代的革命道路选择。尤其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已渐趋世俗化,逐渐从学术研究向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扩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95后”的一些大学生思想独立性强,但缺乏明辨思考的能力,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少部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革命道路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二)大学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视不足。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论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大学生的自我提升都是以“就业或深造”作为中心目标。这就造成部分高校或大学生重知识获取、技能修炼,而轻素质培养、人文熏陶,历史观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系统的规划。当前,高校历史教育课程主要依托公共“两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程资源较少,不仅无法建立系统而全面的历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就仅有的“两课”而言,课程学时、学分设置也大受限制。在部分理工类高校,受学科发展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职教师队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薄弱,历史观教育的课程载体建设令人担忧。于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两课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及专业课程重要,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课堂的作用大打折扣。历史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唯物史观常态化教育的重视不足阻滞了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三)两课教育教学现状的亟待革新。

  作为大学历史观教育的主课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两课课程的教育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唯物史观的树立。但当前的两课课程教育教学,受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影响,存在着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零散等问题。在部分两课课堂中,老师“满堂灌”仍然是主要教学形式,学生缺少表达想法、交流思辨的机会,无法通过课堂讨论、思想碰撞消除心中困惑,教育的主体性大受限制。还有部分老师教学手段单一,以讲授法为主,缺少课堂活动、实践参观等学时的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更无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升华对历史的情感。同时也有部分兼职老师囿于专业知识的限制,无法建立起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统筹规划与系统设置,教学内容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发展线索的整体认知,从而无法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法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正确评价。

  三、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路径选择与方法革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必须始终遵守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实际两大原则,积极推进主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营造“以历自省,以史为鉴”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历史学习网络社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起对唯物史观的认同。

  (一)深化主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性。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代表的两课是高校着力加强历史观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应高度重视历史观教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两课体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对历史观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历史观教育贯穿于两课教育教学的始终。两课教师应根据“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改革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通过开展辩论会、历史情景剧、小组无领导讨论、实践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育主课堂中,充分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同时,两课教师还应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突出唯物史观的教学主线,以严谨的史料、审慎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认知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

  (二)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提升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

  历史观教育不仅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引导,而且需要从实践的温度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认识,坚定信念。高校应结合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多元化的实践育人载体,建立完善一系列爱国主义、专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打造品牌化、精致化、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百佳志愿服务活动”、“卓越工程师计划”、“西部支教计划”等,让学生在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中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自身的生活、实习、工作出发更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更直观了解“四个全面”全新战略布局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际遇,从而更坚定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

  (三)营造学史重史的校园文化,强化历史观教育的常态性。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观教育的主课堂之外,高校应积极营造“学史尊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历史观教育实现常态化,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深入每个学生心中。高校应立足历史纪念日与传统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始终做到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如在国家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及国家公祭日,高校应积极开展主题讲座、特色团日活动、参观实践、网络接力等多元化的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先烈的先进事迹,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英雄的戏谑,传承他们振兴中华、继往开来的崇高志向。再比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高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知识学习、互动交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任。此外,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史内涵,将党史、国史与校史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

  (四)搭建思想学习的网络社区,凸显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性。

  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的契机,紧密结合思政教育的主课堂,深入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高校应立足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一方面定期推送历史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澄清历史虚无主义散步的不实消息与虚假历史,揭露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史实、歪解历史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微文大赛、微视频展播、漫画征集、网络接力等形式,创作一系列思政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增强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除此之外,两课教师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经典书籍、历史图片)网络化,搭建学生网络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审慎思考,杜绝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除了积极开展网络思政引导外,高校还应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结合重大时政热点,了解学生对党史、国史的认知,并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历史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应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掌握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从思想深处正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更坚定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560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