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新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肩负着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向大学过渡、为其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使命。与高中阶段的“保姆式”教育模式相比,大学自由自主的发展氛围使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适应不良现象,给大学新生教育带来更多困难与挑战。国外高校为解决新生入学后的诸多不适应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新生教育内容,尤其以美国大学的“第一年教育计划”最具代表性。该计划为新生设计了入学服务、学术支持、课外拓展等一系列活动内容,以促进新生学术性和适应性的共同发展,在帮助新生成功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转变、提高美国大学学生保留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已被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对新生教育的关注也日渐增多,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学新生教育内容体系,但由于我国对新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起步较晚,并且高校扩招带来的新生多元化、复杂化问题,使新生在适应高校学习生活上面临更大困难,而我国新生教育内容在设计理念、教育重点及实施过程方面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因此,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新生教育内容的特征与差异,重点分析美国在这些方面的有益经验,以期对优化我国大学新生教育内容体系,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层次性与系统性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
2中美大学新生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2.1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是大学新生教育实践与研究起步最早、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早在1986年,全美入学指导管理者协会联合美国标准促进委员会共同出版了《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其中列举了新生教育涉及的18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向学生介绍学校情况、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人安全教育及新老生交流机会等[1]。此后为进一步满足新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美国大学在《纲要》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教育举措和内容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早期的实践主要是增加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写作中心、计算机实验室等[2],以及提供旨在发展学生学术和社会技能的课程及研讨会等[3]。经过长时间理论与实践的磨合,美国大学业已形成一项成熟、完备的新生教育计划,国内称之为大学第一年教育或新生体验项目(The First Year Experience,简称FYE),最早由南卡罗莱纳大学发起,以帮助解决一年级学生专业化过渡中的问题及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为新生大学成功发展提供必要服务,为与他人更积极有效的沟通相处提供条件,为新生未来职业选择及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4]。FYE的教育内容涵盖了新生适应项目、新生研讨课、学术建议、补充指导、学习社团、学生活动等诸多内容[5],同时还兼顾了与第一年经验密切相关的生活学习能力提升课程,如时间管理、图书馆资源使用、认知能力提升以及各种学术技能等[6]。
2.2中国大学新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大学新生教育”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正式被中国高等教育界所认识、接受并被广泛研究,但实际上,“大学新生教育”的雏形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出现,并历经了由“迎新”向“帮服”再向“集体宣讲”模式的发展演化[7]。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大学对于新生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国内高校开展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新生教育实践活动,如浙江大学较早实行的“新生入学教育月”、北京大学“新生教育工作坊”服务项目、清华大学的“新生导引项目”等[8]。但从高校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新生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根据新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以帮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标,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组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课程和讲座等。教育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入学基础教育、适应引导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等3个阶段,具体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规校纪及校史校情介绍、环境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学业辅导、专业认知教育、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教育、国防素质教育等十余个方面。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表1国内大学新生教育内容概括
分类模块内容入学基础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参观校史馆、学校发展情况介绍等校规校纪教育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文明规范等文化认同教育举办开学典礼、参观校园、学生社团介绍等安全教育人身、财务、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识教育等适应引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团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测试、心理知识讲座/课程等大学适应教育环境适应:校园资源介绍(教室、食堂、医院等)人际交往适应:组织班会、文体拓展活动等行为养成教育军训、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发展规划教育学业辅导学习习惯与方法指导、学习工作坊、团体辅导等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发展情况介绍、学术讲座等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大学发展目标制定等
2.3中美大学新生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新生教育是适应大学、奠定发展基础的关键步骤,中美两国大学都非常重视该阶段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以帮助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向大学过渡为首要目标的各项教育活动。但深入比较两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可以发现中美高校新生教育内容在设计理念、教育重点及实施过程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 1) 内容设计理念的比较:发展引导与管理服务。中美两国大学在新生教育内容设计方面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但美国大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发展引导,而我国高校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与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新生教育内容设计主要以学校工作为主线,倾向于对学生的管理服务,而对新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意识相对薄弱。
美国的大学在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新生入学第一年的经验对于学生今后的大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9],高校在新生教育内容设计时以帮助新生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融入大学校园生活、提高学生自我表现、引导学生继续学业并成功毕业为首要目标[10],注重对学生的发展引导,是一种面向学生成长的未来教育。在内容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新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成年个体。同时受美国市场经济影响,学生往往被看作是大学教育的消费者,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学校则更倾向于提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服务,引导新生从心理和感情层面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并增强学生在大学中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如在新学期开始之初,美国高校通过开展定向辅导、宿舍计划等,为新生提供与同学、教师及高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尽快融入大学,并为新生今后发展做好准备[11]。
我国高校在新生教育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始终秉承“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但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内容的设计安排大多是从学校工作角度出发,侧重于对新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在新生入学初期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目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学习、心理适应辅导等内容,一般由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以讲座、课程、集体活动等形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集中灌输式”教育,注重帮助新生缓解消除从高中向大学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是聚焦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的服务性教育,对激发新生主观能动性、引导新生主动融入大学生活、形成自身发展能力的相关教育内容有待进一步加强。
2) 教育内容重点的比较:技能培养与适应过渡。美国高等教育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强调对经验的积累及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新生教育内容中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补充强化方面。美国大学较早意识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由于学生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的不同,新生在阅读、写作、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影响新生在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有鉴于此,美国高校除了为新生提供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入学服务、学术支持、适应引导等内容外,还及时在新生教育内容中增加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新生后续大学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新生研讨课程是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该课程根据内容性质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应性课程,即大学迎新工作延续的过渡教育;另一类则是学术性课程,为学生与教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课题而设[12]。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入学指导、基本学习技能培养及探究和推理能力发展等,并特别强调新生探究、写作、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其他发展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的技能[13]。美国大学新生教育对基本技能的重视不仅为新生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供保障,为学生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为学校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育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相较之下,我国大学的新生教育内容普遍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适应性教育为主,大多停留于学生情感与认知层面,对新生技能方面的深层次引导相对匮乏。学校组织开展的校规校纪学习、校史校情介绍、安全教育、行为养成、专业认知及职业规划教育等,具体内容多侧重于新生高中向大学的适应过渡,并且多以集体宣讲的方式进行,使新生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理解不够深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未来大学学习与成长中所需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当前我国大学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生教育内容,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在后续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技能瓶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大大削弱了新生教育工作的成效。
3) 内容实施过程的比较:前置延长与集中推进。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学对新生教育尚没有标准统一的概念,对其具体实施过程亦没有一致的界定,而美国大学较早的开始探索以一年为周期开展新生教育,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一年中根据新生发展特征与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具体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新生的适应发展效果,更有助于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此外,为争取优质生源,帮助新生更快的了解适应大学,美国高校较早关注到了新生入学前的暑假阶段,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报到注册之前的时间,以“校园开放日”、咨询宣传、新生阅读计划等形式,为学生开展校园资源介绍服务、师生交流等,帮助新生提前了解大学环境及专业情况,为新生入学做好充分准备。如在新生到校注册报到之前,通过开展国际新生项目、一年级户外项目、新生艺术项目、预科生夏季项目等,以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新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新朋友[14]。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相对独立发展,并且在以高考为主的学生选拔制度下,大学生源相对充足,我国高校对新生入学前的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过渡阶段关注较少,多数高校的新生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入学之后的一段时期。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也在新生入学前的暑假组织开展了新生阅读体验计划、新媒体交流群、新生暑期实践活动等,为新生之间提前了解熟悉提供平台,也为帮助新生认识大学、消除迷茫情绪提供帮助,但相较于美国,我国新生教育的前置引导内容相对单一,且多数高校尚未意识到新生入学前阶段对学生适应大学的重要性,对这一时期的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3启示
新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而我国高校对新生教育的关注相对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新生教育内容体系。因此,学习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对优化改进我国大学新生教育内容、提高新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1转换观念,强化对新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意识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服务观念已得到广泛践行,但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商品,更承载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使命,而新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促进学生健康健全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持与保障作用。新生由高中步入大学面临着新环境、新朋友、新知识等全新的开始,虽然我国高校为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过渡转变组织开展了较为丰富的新生教育内容,但新生在后续大学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现象依然频频出现。美国大学为解决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新生教育观,在提供相关服务的基础上,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了新生在心理与情感层面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主动适应。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的转换观念,不仅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应强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意识,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发展潜力,进而提高学生在未来学习及生活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3.2夯实基础,加强新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
发展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5]。而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新生教育内容多以适应性教育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激发略显不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当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日益削弱、缺乏明确的人生和职业规划等现象;同时近年来高校扩招使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新生能力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以应试为主的高考制度下,高中教育大多只关注学生能否升入高层次的教育阶段,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未来大学学习的准备,进而导致进入大学的新生在信息处理、写作表达及人际沟通等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影响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进步和学术发展。由此可见传统以适应为主的新生教育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教育第一步的新生教育,有必要从起始阶段加强对新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及时弥补高中教育中所遗留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未来学习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注重衔接,开展全过程的大学新生教育
新生教育是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脱离高考的紧张,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伴随着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迷茫与不安。此时新生的心理需求特点明显,参与新生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为开展新生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容易被学校忽视,成为新生教育的空窗期。美国大学较早的注意到这一时期新生的特殊性,在新生入学报到注册之前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内容,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美国高校还率先尝试将新生教育内容延长至大学一年级全年进行,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开展相关教育内容,有效提高了大学新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我国高校也应拓展新生教育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确定被大学录取却又未到校注册前的准新生阶段,探索将心理适应、环境熟悉、专业认知等教育内容提前至入学前的暑假开展,帮助新生尽早熟悉大学生活,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将新生教育时间延长,在大一全年分阶段开展新生教育内容,构建全面、全过程的大学新生教育内容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030.html下一篇: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