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狭义的弹性学制(Flexible Learning System)是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学制度,并非职业教育中的新理念。早在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16年过去了,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局面尚未打开。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国家骨干校立项建设验收专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上发布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基本要素“学制”的年限普遍为三年,除中职的一部分根本未提及学分制外,普遍实施了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现状可想而知。学年学分制就是把学分制嫁接在学年制上,按学分选课,却按学年修业,其弹性、自主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实施弹性学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集中体现为培养目标面向就业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切合性。实施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地选择与学习就业方向相对应的内容并进行技术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避免专业与职业的错位。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可分散选择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学习模块,不仅更有利于满足多岗位、多元化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且有利于缓解同一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较为集中、竞争性较强的压力。弹性安排学习时间,可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根据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思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增强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据此,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资源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基本保障。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到企业实习能“成班制”纳入企业接待计划的便利条件。传统的以教学班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的教学组织方式已难以实施。学生到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要经过协商,得服从于企业的安排,同一班级的数十人往往要分散到多个企业。不同企业根据生产状态接待时间也不可能统一,其生产设施、技术应用环境也有差异。这就需要学校树立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兼顾学校教育与企业安排,实施弹性学制。
(三)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时代性
实施弹性学制是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双创”战略发展的必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也要求:“试点院校要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实施弹性学制,可为致力于创业实践的学生不中止学业,为学徒学生灵活安排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学习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有选择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本无求学欲望的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奈进入学校学习,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链状态,加之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毕业标准没有严格的界定,主客观原因使一部分学生学习无兴趣、无动力,“等”毕业、“混”文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质量。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不想学习时进入社会实践体验工作生活,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而重返校园,给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二、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分析
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根本保障是资源保障,核心保障是政策制度保障。政策制度的缺失导致资源支撑乏力。
(一)国家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性
与职业教育配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我国1996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缺乏刚性的落实。政策本身缺乏配套措施,目标往往比较宏观,宣传倡导性的多,落实的具体要求少,定性描述多,具体量化少,标准模糊,奖惩不明。同时,缺乏对政策文件落实过程的督导、对执行效果的评估、对管理过程的动态调控。
尽管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与需求相比还是形成较大反差。在我国总体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仍然偏低。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等一系列项目资助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也仅仅是局部的、临时的、阶段性的、非常态化的。
(二)主管部门缺乏引导与推动
自1999 年 6 月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实施弹性学制以来,各级主管部门普遍没有推动落实的具体行动。在已进行的两轮高职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落实要求。支撑弹性学习制度的地方上位政策文件普遍缺失。绝大多数省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针对弹性学习制度修订学籍管理办法与毕业证书发放办法,高职一般是在原来三年学制基础上最多延期两年毕业。直至2014年,教育部才根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需要明确试点院校实行弹性学制。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不开企业的资源。而目前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与激励不够,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企业难以承担接待学生学徒学习、岗位实践、创业体验等的安全风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加之我国目前就业市场“资源过剩”,一般就业岗位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不够迫切,企业自觉为职业教育提供资源的职教生态远未形成。 (四)学校的教育资源实力不够
1.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与对“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结构需求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其状况可以用“四个依旧”概括――数量依旧不足、质量依旧偏低、结构依旧不合理、总体实力依旧不强。专任教师常规教学工作量较大,对岗位群的各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技术与经验知识缺乏积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内容不多,进行课程开发的精力、实力不够。受知识产权与企业管理规定限制,部分兼职教师不能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不便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工作时间与学校教学时间存在冲突,教学能力与实际要求有差距,“质”和“量”两方面均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难以开设满足适于学生发展选择需要的对接实际工作岗位应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2.数字化课程资源不足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甚至智能手机利用微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行在线交互学习与维基式讨论。这些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组织建设的通过互联网共享的资源,二是来自学校自身组织教师开发建设或联合合作单位共建共享的资源。而目前现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学生选择的需求,不仅量少,质也粗糙,文本格式内容居多,缺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形象展现,缺乏融入生产现场、设备运行、工艺过程等情境的呈现。
3.实训设备设施保障不足
按照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应跟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因此,选修课程除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技术技能拓展与提高的专业课程。作为与之配套必备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在常规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配备同步于市场更新换代的实训场地、设备设施。显然,为保障实训活动的有效开展,相对普通教育而言,其花费要更多,在目前职业院校办学经费较低的情况下难以如愿。
三、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弹性学制系统
弹性学制既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政府对教育的行政管理,也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对教育的管控,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法规保障;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通过文件、项目指导引领;第三,企业通过与学校签署协议,多途径参与职业教育,提供环境与资源;第四,学校等施教机构充分利用政策法规进行办学与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弹性学习制度。
(一) 政府――优化职教环境,健全政策法规
职业教育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制度是通过对职业教育背景、教育过程、教育目的、教育效益、教育前景等教育问题的分析,探讨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体现政府、教育机构和个人的意志,并试图以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做出科学决策的产物。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政策法规的跨界性,需要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更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应“对号入座”,落实各自对应的任务。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方针政策引导和公共财政支持。因此,必须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层面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与借鉴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完善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从淡漠到自觉。引导地方充分发挥个性化优势,因地制宜、多途径地探索与实践。搭建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无障碍通道,敞开企业教育资源的大门,创设优化实施弹性学制的环境。
(二)主管部门――发挥政策优势,科学统筹引领
1.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广开弹性学习通道
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需联合财政等其他相关部门,将具体要求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中。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参与、跨界的管理、跨界的标准。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这无疑拓展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新路子。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采取高标准的准入制度,细化办学条件,明确量化指标。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在原有常规的学校指标基础上,增加企业资源指标,要求能够满足学生工学结合的需要,提供实情、实景、实战的实习岗位,如安排专业对口实习的岗位数、工位数、专业对口顶岗实习的工时数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新的保障环境下打开弹性学制的新局面。
2.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共建共享
从国家到地方统筹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职业院校,可按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分工,进行重点建设与资金划拨,统一搭建学习与管理平台。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协同作战,优势互补,避免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各自独立建设,扭转资源质量与利用率不高、资金重复投入的局面。为有效搭建弹性学习、选修课程与专业、积累学分提供资源保障与考核管理的平台,可以采取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教育系统与财政系统联合招标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质量,又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并将极大提高平台搭建与使用的效率。
资源建设包括专业学习资源、课程学习资源、考核认证平台、学分银行系统、区域实训基地、区域兼职教师资源库等。课程资源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用结合的元素,避免落入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常规教学录像的俗套。应采取以微课的设计思想与组织形式为主导的视频为主的展示形式,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慕课。
3.实施评估引导,保障有序运行
高职的前两轮评估已包括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而对政、行、企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发挥与成效,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环境岗位情况,也要像教育评估纳入教育法一样定期评估。这就需要制定评估办法与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对这项工作完成成效进行奖惩的法律法规。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分别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在合作中的作用发挥、承诺落实以及整体合作成效等。 在以往的职业院校评估体系中,都有就业率的评价指标。实施弹性学制后这个指标具有动态性,应有新的计算办法。要想及时了解这一状态数据,需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半年的月收入、三年后的月收入等反映就业质量的数据统计需求,挂接学生就业单位(或创业公司)信息、账号收入信息,建立集学生学习状态、学分积累、就业状态于一体的学业――职业发展跟踪与测评系统,不仅可以及时把握就业率,还可以掌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信息。
另外,应将学校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情况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中,以此引导、推进学校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同时,主管部门应建立与完善支持职业院校实施弹性学制的配套管理办法。
(三)企业――多模式参与职业教育,反哺自身持续发展
政府在立法约束以及通过税收、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应广泛宣传教育的公益性,可采取颁牌奖励、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的热情,使更多的企业投入职业教育。
企业可将接纳实习学生与自身人力资源储备相结合,建立接纳实习(包括贴岗学习、参观调研)学生资源库,作为未来招聘、招工的筛选渠道之一,以增加优秀员工选择的空间与范围。
企业可以与实习学生通过协约等方式约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资源,学生在节假日等用工紧张时期为企业做“义工”或“志愿者”,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国家可明确规定在校学生每年必须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期限。这样,既为学生进行弹性学习拓展了空间,又使他们经过生产一线实际的历练,还有利于缓解企业用工难。
(四)学校――深化改革理念,服务学生发展
1.深化现代职教理念,突破普通教育视域
尽管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大都还基于传统的教师面授式,尚未突破普通教育的教学视域,缺乏针对职业教育特点,特别是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融于环境的活动式教学的建设体系研究。这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探寻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新模式。突破学校本位,密切联系企业、服务企业,将建设弹性学习制度作为突破性途径之一,学生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企业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2.改革管理模式,完善制度体系
实施弹性学习制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进行颠覆性变革。传统教学具有“定”和“静”的特点,而弹性学制却多“变”与“动”。内容的弹性、时间的弹性、空间的弹性、考核的弹性需要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引导和保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弹性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推行混合式教学。如针对学生学习时间、修业时间的弹性,要制定新的学籍管理规定;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要制定新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新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新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针对多种学习方式与学习空间、学习资源,要制定新的课程考核办法,制定新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等。
3.依托教育信息化,促使制度有效实施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创新教学形态的作用,建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与水平的提升机制、实施激励机制、效果考评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共建共享实现“以一当十”。依托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智能终端,利用碎片时间线上、线下结合。传统面授式、网络交互式、自主探究式有机结合,常规教学与翻转式教学相结合。依托教育信息化,增强教学活动组织的弹性与灵活性,为学生分散在不同时段、不同单位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专业对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学交替提供便利。要把握好学习平台功能的支撑作用、资源质量的核心作用、有效管理的保障作用。
4.加强过程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相比同一班学生所学课程一致、上课时间一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一致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弹性学习制度的教学过程弹性、学习内容与方式弹性增加了质量监控的难度。为保证教学质量,需从源头把握,如对支撑自主式学习的课程资源实施过关制,明确细化课程资源标准,每门课程严格规定面授最少学时,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的组合式评价,实施校企多元合作性评价。注重分阶段的过程化考核,把握知识的基础性、应用的实践性、综合的系统性。将教学准备、教学考核环节作为重点监控,避免因学习的弹性导致质量的弹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163.html上一篇: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