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39-03
大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大爱精神与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在价值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师爱来源于大爱精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胸怀大爱,对待幼儿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该把大爱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主线,在大爱精神的引领下开展师德教育,构建大爱精神视野下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新体系。
一、大爱精神的文化内涵
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爱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渊源的概念。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对“爱”的内涵进行过思考和探究。我国近代教育家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一书时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杨福家院士以“一流大学需要有大楼、大师与大爱”为题,首先提出并诠释了教育中的“大爱”命题。这里的大爱,既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照,亦是师生自我心灵的内在审视,反映出的是一所大学中洋溢着的爱与信任、安全与期待的文化。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而且是爱。”“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大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统一。大爱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也是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精神的精华。学者袁旭把大爱精神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之爱、理性之爱和有效之爱。本能之爱,即大善、至善、博爱,是爱人之爱、深远之爱、自觉之爱、持久之爱的统一。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构成师德精神的核心。理性之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它能使师范生具备成为幼儿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之爱,是本能之爱和理性之爱融合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益,也就是成熟而完善的教书育人机制。
二、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对大爱精神的理性诉求
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矛盾,即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此矛盾将会导致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学生“能知而不能行”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缺乏紧密的联系。因此,加强道德情感的教育,有助于促使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大爱”的道德情感,对待幼儿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但是,目前有关于幼儿教师虐童的事件却屡见报端,其根源在于没能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同“大爱精神”、“大爱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幼师虐童的悲剧,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中需要弘扬大爱精神。
(一)大爱精神是师德教育的基石
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情绪情感上具有较强的依恋心理。因此,他们对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爱极为敏感。一个幼儿教师受孩子们喜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对我们好”、“不凶人”、“帮我系鞋带”、“奖励我小红花”等。由此看出,幼儿喜欢有爱心的老师,幼儿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孩子。”幼儿都有一颗敏锐的心灵,能够辨别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当热爱孩子,接近孩子,善于和孩子做朋友。这是幼儿教育的艺术,也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基础,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获得愉快与满足的体验。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是大爱的教育。师爱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师爱来源于大爱精神。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本能之爱,是一种爱人之爱、深远之爱、自觉之爱。师爱理应成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职业素质,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该把大爱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主线,在大爱精神的引领下开展师德教育,构建大爱精神视野下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新体系。
(二)大爱精神是解决师德教育困境的有力措施
目前,在幼儿师范院校中师德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幼儿师范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度不高。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师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其中,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同是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有些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等,因而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由此导致师德教育陷入困境。
爱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只有在情感上真正接受、认同,才能从心里接受与悦纳。幼儿教师职业同样如此。师爱是支撑幼儿教师在幼教事业上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支柱。因此,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同时贯彻大爱精神的教育。大爱精神不仅包括对幼儿的爱,更包含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情感。职业情感是指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和深刻理解,它是基于“爱”这个核心概念产生的。这种爱是一种已经升华为个体理想信念的爱,离开了爱这个前提,职业情感就无法形成。因此,大爱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缓解师德教育的困境。
三、基于大爱精神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新形势下,弘扬大爱精神,构建基于大爱精神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是加强师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通过该体系的建立,使现代幼儿师范生形成具有大爱精神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大爱意识。从而把这种精神传承到幼儿身上,让他们在大爱的浸润下健康成长。基于大爱精神的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大爱精神为导向,制定分层德育目标体系
师德教育目标作为整个师德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师德教育的第一要素。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注意具体化、层次化,注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把“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献身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感”作为刚踏进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德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让刚踏入校门的新生理解并认同“献身幼教”的理想显然不切实际,这会让他们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因此,在制定师德教育目标时,应以大爱精神为导向,逐步深入,构建一个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划分的德育目标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师德素养的目的。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思想较单纯的特点。所以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设立的德育目标应以训练良好行为规范,培养初步的幼儿师范专业意识为主,使他们完成由初中生向中职生的转变,尽快适应幼师的大学生活。到了高职阶段,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认识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对这一层次学生的德育目标要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遵守社会公德,巩固幼儿教育专业思想为主。最后一年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关心自己的就业去向,也即将踏上幼儿园的工作岗位。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并熟悉有关教师行业标准的各项法律法规,为其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师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
学科教学对师德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学科教学本身就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和道德教育的因素。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认为,各学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因此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所以应当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任课教师,他们虽然不是直接或专门的德育课程的承担者,但在教学中也应学会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要素。这些要素在各科教学中比比皆是,例如,数学和科学课中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语文课中文学大家们的榜样道德作用;历史课中历史伟人们的德行与自律精神;在体育课中展示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个人健康和品行的影响等。因此,要切实提高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科主渠道的德育功能,把师德教育跟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但是,又要注意避免片面的“德化”倾向,避免将各科教学都变成道德教育,最好的做法应当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学生。
此外,教师的人格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这是一种所谓的“无言之教”。《宋史?程颐传》明确记载:“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大学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言行举止、温文有礼的接人待物态度和为人处世的良好修养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这种感染是可延续的,幼儿师范生会把这种影响带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带到幼儿的身边。因此,作为德育的实施主体,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
(三)师德教育与大爱精神相浸润
在如今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同大爱精神相浸润显得尤为必要。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逐渐加大,一些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困惑,但一般的德育工作却解决不了他们的困惑。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特别务实,奉行一种“等价交换”的原则。他们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做事讲回报,不谈空付出。用利益来衡量一切,个人利益第一,集体利益靠后,绝不肯轻易吃亏。师德教育面临困境。要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使学生从这种“等价交换”中走出来,需要大爱精神作为引领。以大爱精神中的理性之爱来约束自己的欲念,以大爱精神中的无私奉献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大爱精神在师德教育中一直发挥着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幼儿师范生进行大爱精神的教育,并促使这种“大爱”能在他们的当前生活和未来职业中得到体现。
(四)师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有这样一句话:“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校园文化就是使学生得到道德熏陶和(下转第50页)(上接第40页)感染的载体。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一所大学的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也包括校园建设、文体设施等物质文化。这些校园中的物质文化潜在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导向、精神境界,进而能使生活于校园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对幼儿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要充分依托大学校园这一载体。应以大爱精神为导向,构建以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用蕴含大爱的校园文化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充满大爱精神的校园文化中进行师德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幼儿师范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幼师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幼教特色,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师德教育物化的文化形态一目了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