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试图从家庭教育的再认识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探讨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不足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家庭教育的再认识
作为全社会进步动力的家庭教育,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全民自我做主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这样的理念包括了六个要点:(1)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2)全民性;(3)自我做主;(4)终生性;(5)以学习为中心;(6)互动性,教育是通过相互影响和激发来实现的。事实上,每个成功的父母都来自学习,在为人父母这个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学生”,都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转变角色、调整地位,从而获得共同的进步与成长。
二、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1.同一性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拥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独特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成为自食其力、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就教育的方法而言,父母和家长都希望营造温馨和谐、自由宽松、舒适友善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2.矛盾性
就教育的长期性而言,家庭教育是持续终身的,带有明显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所谓的“家教门风”即是具体表现,而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阶段性;就教育理念而言,家庭教育更强调自主、自立、自觉,即“私德”教育,学校教育则强调整体规范,即“公德”教育;就教育观念的侧重点而言,家庭教育更倾向于个人生活方面的自主发展,评价标准的主观性比较强,很难通过量化考核达成统一,学校教育则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如果家长与学校在这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很容易让孩子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前无所适从。
3.协同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一方面,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老师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为师者也要借鉴为父母者的优秀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1.以爱育爱,以身作则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放松。家庭中的身教远远大于言传,不学习、不读书、不勤勉、不敬业的父母反而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在内心是很排斥甚至藐视的。
2.父爱如山,无可替代
很多时候,父亲的爱与陪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他人无法取代的优势:一是善于倾听,而不会急于指责或抱怨,能够比较宽容地对待他人;二是会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很多孩子其实都喜欢和父亲一起玩耍,“散养”的效果比“圈养”或“放养”要好很多;三是善于解决问题,男性所特有的思维敏锐度、条理性和前瞻性,会给予孩子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四是善于设置适当的规矩,帮助孩子树立原则意识和规则意识;五是善于控制情绪和情感,经常与父亲交流的孩子情绪更稳定、更自信;六是乐于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有利于帮助孩子完善思维模式、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认知渠道。
3.因材施教,及时肯定
不同孩子的天性、气质、兴趣、特长都不同,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手段,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间。学业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成绩不是考量一个孩子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孩子在各方面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应当给予及时的肯定,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4.学会示弱,适当放手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尝试挑战父母师长的权威,渴望享受掌控一切的乐趣。家庭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父母与孩子达成一致目标,共同努力。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父母不要试图包办、掌控、指挥孩子的一切,该放手时要放手,因为他总有一天要长大成人。必须培养孩子具备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在实践中塑造性格和品质,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家庭教育其实比学校教育更加任重而道远,无论为人师或为人父母,我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313.html下一篇: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